![]()
中國科學技術館展出的記里鼓車復原模型。 中國科學技術館供圖
掃碼觀看創(chuàng)意動畫
想象一下,在沒有電子傳感器的千年之前,中國古人已經(jīng)造出了能自動計算里程的“智能車”——記里鼓車。它究竟是怎樣的裝置?
成書于南朝的《宋書·禮志》記載:“記里車,未詳所由來,亦高祖定三秦所獲。制如指南,其上有鼓,車行一里,(木)人輒擊一槌。大駕鹵簿,以次指南。”其中的“高祖”是指南朝劉宋的開國皇帝劉裕。這里說的是記里鼓車用于皇帝出行儀仗(鹵簿),形制與指南車相似,上面有鼓,每行進一里,就有木人擊鼓一次。至于記里鼓車發(fā)明于何時,史書無明確記載。由于劉裕平定長安在東晉,可推測記里鼓車的發(fā)明不晚于東晉。
“記里鼓車”多次出現(xiàn)在不同朝代的歷史故事和記載中。如公元417年,劉裕擊敗秦軍,繳獲了記里鼓車、指南車等大量戰(zhàn)利品;成書于唐代的《晉書·輿服志》也記載了記里鼓車;晉代《古今注》還記載了一種升級版的記里鼓車,這種記里鼓車不僅每行進一里就有木人擊一次鼓,在行進十里時還另有木人擊一次鐲(古代軍樂器,形似小鐘),其機械結(jié)構(gòu)應當更加復雜。《宋史·輿服志》記載,宋代皇帝儀仗已經(jīng)使用這種升級版的記里鼓車。
雖然記里鼓車歷代相傳,但很遺憾迄今尚沒有原物存世。幸運的是,《宋史·輿服志》對其原理有詳細記載:“足輪各徑六尺,圍一丈八尺。足輪一周,而行地三步。以古法六尺為步,三百步為里,用較今法五尺為步,三百六十步為里。立輪一,附于左足,徑一尺三寸八分,圍四尺一寸四分,出齒十八,齒間相去二寸三分。下平輪一,其徑四尺一寸四分,圍一丈二尺四寸二分,出齒五十四,齒間相去與附立輪同……其中平輪轉(zhuǎn)一周,車行一里,下一層木人擊鼓;上平輪轉(zhuǎn)一周,車行十里,上一層木人擊鐲。”
20世紀20年代,歷史學家張蔭麟據(jù)此成功復原了記里鼓車的內(nèi)部機械結(jié)構(gòu)。其基本原理就是通過不同大小和齒數(shù)的齒輪與立軸,將車輪的運動傳動至擊鼓裝置。車輪周長為一丈八尺,每轉(zhuǎn)100圈(即行駛1里,1里合1800尺),便帶動一個木人擊鼓一次;每轉(zhuǎn)1000圈(即10里),則帶動另一木人擊鐲一次,從而實現(xiàn)“一里一鼓、十里一鐲”的自動報程功能。
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弄清楚了,那記里鼓車的外形長啥樣?20世紀30年代,在復原晉代記里鼓車時,科技史學家王振鐸參考了大量文獻。在漢代、晉代皇帝、高官出行儀仗中,有鼓車、鼓吹車。王振鐸認為,晉以來記里鼓車之外形制度,當由漢之鼓車蛻變而來。山東省的漢代孝堂山畫像石則提供了漢代鼓吹車的視覺形象:車廂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四人各相向而坐奏樂,上層有兩人擊鼓。王振鐸據(jù)此復原了晉代記里鼓車的外觀,這樣就有了我們今天常見的記里鼓車復原模型。
記里鼓車蘊含的古代智慧至今仍令人贊嘆。其通過車輪轉(zhuǎn)動圈數(shù)來記錄里程的設計原理,與今天汽車里程記錄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今天,如果你有機會走進中國科學技術館,在“華夏之光”展廳就可以看到一臺復原的記里鼓車模型,不妨親自操作、探索體驗,與千年前的能工巧匠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策劃:張意軒 鐘金葉
動畫設計制作:李 棟
文字整理:馮慧文 徐嘉偉
學術支持:陳 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