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參加調查的青少年中有 14.8% 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風險。而 2025 年的心理健康發展報告中指出,青少年有抑郁或焦慮風險時,有更高比例頻繁出現不想上學的想法。在無抑郁風險的青少年中,經常或每天不想上學的不到 5% ,而在輕度抑郁風險和抑郁高風險的青少年中,這一比例分別高達 20.2% 和 45.4% 。
研究者史曉宇等人用 8 個字概括了近幾年學生們不尋常的精神狀態:從不想學到不想活。
![]()
一、從“不想學”到“不想活”,中間藏著3條“隱形滑坡”
沒有孩子會突然“不想活”。從厭學情緒到心理危機,是一個慢慢“熬干”的過程,就像溫水煮青蛙,每一步都不顯眼,卻步步走向危險:
1.第一步:學習壓力,先變成“自我否定”
孩子最初的“不想學”,大多是因為“學不好”——比如一次考試沒考好,一道題反復做錯,或者跟不上老師的進度。
但對青少年來說,“學不好”不只是“任務沒完成”,而是會變成“我沒用”。就像小遠第一次數學考58分時,他不是想“下次多復習”,而是盯著試卷哭:“我怎么這么笨?連最簡單的題都不會,以后肯定什么都做不好。”
家長往往沒在意這份“自我否定”,反而會說“你就是沒用心”“再努力點不就好了”——這些話像“壓艙石”,把孩子的自信越壓越低,慢慢讓他覺得“我天生就不是學習的料,也不是個有用的人”。
2.第二步:家庭回應,堵死最后一道“情緒出口”
孩子說“不想學”,其實是在“求救”:“我現在很難受,你能不能幫我?”但很多家長的回應,卻把這扇“求救門”焊死了:
?否定型:“別找借口,就是懶!”“別人都能堅持,你怎么這么脆弱?”
?施壓型:“你不學習將來怎么辦?只能去撿垃圾!”“我們為你花了這么多錢,你對得起我們嗎?”
?無視型:“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現在說這些沒用。”然后轉身繼續刷手機。
有個14歲的女孩告訴我,她曾故意把作業本撕了,想讓媽媽注意到她“很痛苦”,可媽媽只是罵她“敗家子”,然后重新買了一本讓她重寫。從那以后,她再也沒跟家里說過“不想學”——反正說了也沒用,不如自己憋著。
3.第三步:從“逃避學習”,到“逃避整個世界”
當學習變成“自我否定的來源”,家庭又沒有“情緒出口”,孩子就會開始“逃”:
?先逃作業:放學磨磨蹭蹭,寫作業時偷偷玩手機,哪怕發呆也不碰課本;
?再逃學校:找借口“肚子疼”“頭疼”,寧愿在家躺著,也不想走進教室;
?最后逃世界:躲在房間里,不說話、不吃飯、不跟人接觸,連以前喜歡的游戲、動漫都提不起興趣。
這時候的“不想活”,其實是“不想再面對這個讓我痛苦的世界”——學習讓他覺得“自己沒用”,家庭讓他覺得“沒人愛我”,他看不到任何希望,只能覺得“活著太累了”。
![]()
《 重啟人生 》
二、別再犯這些“致命誤區”:你以為的“為他好”,其實是在推他走
很多家長說“我都是為了孩子好”,可恰恰是這些“為他好”的想法,成了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這3個常見的誤區,一定要避開:
?誤區1:把“厭學”當成“叛逆”,把“求救”當成“對抗”
當孩子說“不想學”,家長第一反應往往是“這孩子又叛逆了,故意跟我對著干”。于是開始冷戰、批評、甚至打罵,卻沒看見孩子眼里的恐懼和無助。
其實青少年的“叛逆”,很多時候是“絕望的反抗”——他沒辦法讓你理解他的痛苦,只能用“不聽話”來吸引你的注意,哪怕這種注意是“批評”。
?誤區2:用“分數”衡量孩子的“全部價值”
“你考90分,就是好孩子;考60分,就是壞孩子”——很多家長無意識中會傳遞這樣的觀念。孩子會慢慢覺得:“只有我成績好,爸媽才愛我;我成績不好,就不配被愛。”
當孩子長期考不好,他就會認定“我不配被愛”,進而覺得“我活著沒什么價值”。就像有個孩子在遺書里寫:“我每次考差,都能看到媽媽失望的眼神,我不想再讓她失望了,也不想再讓自己失望了。”
?誤區3:“等他長大了就好了”,忽視“情緒的時效性”
青少年的情緒像“剛燒開的水”,如果不及時降溫,很容易“溢出來”。但很多家長覺得“小孩子哪有那么多煩惱,等他長大了自然就懂了”,于是放任孩子的情緒積壓。
可情緒不會“等長大了就消失”,只會像“埋在心里的炸彈”,越積越滿,最后要么炸傷自己(自殘、自殺),要么炸傷別人(攻擊、暴力)。
![]()
三、比“逼他學習”更重要的:接住孩子的“情緒求救”
其實,從“不想學”到“不想活”,中間有無數個“可以拉一把”的機會。家長不需要做什么驚天動地的事,只要做好這3件“小事”,就能幫孩子把“絕望”拉回“希望”:
1.先停掉“分數對話”,聊點“沒用的事”
如果孩子說“不想學”,別先急著說“學習”,而是先聊“他的感受”:
?可以問:“最近學習是不是很累?有沒有哪件事讓你覺得特別難?”
?可以聊:“你最近喜歡的游戲更新了嗎?要不要跟媽媽說說怎么玩?”
?甚至可以說:“要是實在不想學,今天就先歇一天,我們一起看看電影、散散步。”
有個家長試過,當孩子說“不想上學”時,她沒批評,而是帶孩子去公園放風箏。孩子玩累了說:“其實我不是不想學,是怕考不好讓你失望。”——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解決學習的辦法”,而是“被理解的感覺”。
2.接住他的“小情緒”,哪怕是“不想學”
當孩子說“作業太多了,我不想寫”,別回“別人都能寫完”,可以說“確實好多,我們一起拆成小任務,先寫10分鐘好不好?”;
當孩子說“我覺得自己好笨”,別回“你就是沒用心”,可以說“媽媽小時候也有不會的題,我們一起看看怎么解決,不是你笨”;
哪怕孩子只是沉默,也別逼他說話,坐在他身邊,遞一杯熱牛奶,說“我在這里陪著你”——有時候,“陪伴”比“道理”更有力量。
3.給孩子“失敗的權利”,告訴他“你值得被愛”
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你的價值,不是由分數決定的。哪怕你考0分,媽媽也一樣愛你。”
?可以在孩子考差時說:“這次沒考好沒關系,我們一起找原因,下次努力就好,媽媽不怪你。”
?可以在日常中說:“你今天幫奶奶拿了東西,媽媽覺得你很孝順;你跟同學分享了玩具,媽媽覺得你很善良——這些都比分數重要。”
讓孩子明白“我本身就值得被愛”,他才不會因為“學不好”就否定自己,更不會因為“學不好”就覺得“活著沒意義”。
![]()
《生命之樹》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無論他怎樣,都被愛、被接納。
孩子的世界,比我們想象中更脆弱,也比我們想象中更堅強。
每一個“不想活”的念頭背后,都藏著一個渴望被看見、被理解、被珍惜的靈魂。
愿每一個父母,都能聽見孩子沉默的呼救。
愿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黑暗中,找到那束光。
正如《無聲告白》中所說:
“你永遠不要因為一個人的成就,而犧牲他的人格。”
我們最大的愿望,不是孩子成功,而是孩子成為他自己,并且,熱愛這僅有一次的生命。
畢竟,活著本身,就是最大的意義。
與所有父母共勉。
文章參考:簡單心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