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日,張杰教授在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開講《文綠融合·新舊共生:遺產保護傳承引領城市更新》。 吳德玉攝
城市豐富多樣的歷史文化遺存,是中華文明集體記憶集中而生動的空間載體。然而,這些遺存普遍面臨碎片化分布與可持續利用不足等挑戰。如何統籌文化傳承與綠色更新,成為當前城市發展的重要課題。
11月2日,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張杰應邀做客“名人大講堂”·“遺產保護”季,在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作了一場名為《文綠融合·新舊共生:遺產保護傳承引領城市更新》的專題講座。張杰教授介紹,我國在全面推動城市更新過程中,始終堅持“保護第一”原則,近年來相關投資已超過16萬億元。他指出,中國城鎮化已正式進入以存量更新為主導的發展階段,文化遺產保護成為提升城市發展質量的核心要素。
全球城鎮化“后半場”的共同課題
講座一開始,張杰教授從宏觀視野與落地實踐兩個維度,系統闡釋了城市更新的戰略意義。他指出,文化保護傳承與城市更新,已成為全球范圍內城鎮化進入“后半場”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在我國,老舊片區是實施城市更新戰略的主要對象,存量規模龐大。僅2000年前建成的工業建筑就超過20億平方米。對這些既有建筑進行最大化再利用,不僅能節約大量資源,還能顯著降低碳排放,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
他強調,在四大類城市更新對象中,老舊街區與老舊廠區尤為關鍵,成為“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與“綠色低碳發展”兩大國家戰略的交匯點。這些區域普遍面臨轉型提質的需求,亟需破解文化保護傳承與綠色更新、建成環境與功能提升之間的難題。
在快速城鎮化背景下,保護好承載地方特色與集體記憶的建成環境,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同時,建筑行業作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對存量建筑進行改造再利用,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新建過程中的巨大“碳足跡”,成為實現“雙碳”目標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三大項目詮釋“文綠融合、新舊共生”
在構建“文綠融合、新舊共生”的理論框架后,張杰教授以親自帶領團隊完成的三個標桿項目為例——福州三坊七巷、景德鎮陶溪川和陶陽里、清華大學南口基地,具體闡釋了理論如何指導實踐、解決現實難題,清晰展現了從頂層設計到落地實施的完整邏輯。這些案例橫跨老舊街區、工業遺存等更新而成的社區開放博物館、產業園區、科創園區等不同的更新類型,精準回應了當前城市發展中最迫切的現實議題,為未來城市更新方向開辟了廣闊前景。
A
福州三坊七巷
從瀕危街區到社區博物館
福州三坊七巷素有“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之稱,這里名門望族輩出,孕育了許多對中國近現代歷史與文學藝術產生深遠影響的人物。然而,這片街區曾一度面臨衰敗與拆除的危機。
張杰團隊通過精細化的“體檢”與“拆違解危”,完整保留了街區魚骨狀的千年街巷肌理與近500個院落,并創新性地將其規劃為中國首個位于大都市核心區的開放式社區博物館。更新后的三坊七巷,不僅延續了原有的社區生活脈絡,更極大地激發了公共文化活力,成為全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典范。
B
千年瓷都景德鎮
“設計-投資-建造-運營”一體化
瓷器是中國的文化名片,景德鎮則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作為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起點之一,自元朝起,景德鎮便向歐洲大量出口瓷器,深刻影響了歐洲的宮廷與市民文化。
在景德鎮千年瓷都的復興實踐中,團隊采用了“設計-投資-建造-運營”一體化模式。陶溪川片區將廢棄的國營瓷廠轉型升級為文創街區,吸引了大量“景漂”青年藝術家聚集。通過舊窯磚等建筑材料的循環利用,并配套建設“陶公寓”保障性住房,成功構建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創新生態圈。在陶陽里片區,則嚴格遵循“保護第一、修舊如舊”原則,邀請傳統匠人復原了世界上最大的柴窯——徐家窯,使其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基地。
C
清華大學南口基地
老舊廠區賦能國家科技創新
清華大學南口國重基地項目,將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南口鎮的三個廢棄工業廠區,更新改造為全球集中規模最大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集群。規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廠區格局與約10萬平方米的建筑,實現了顯著的碳減排,同時巧妙地將工業風貌與現代科研功能相融合,滿足了高端實驗室對于低振動、恒溫等苛刻環境的要求。
該項目旨在打造一個不僅滿足科研需求,更充滿人文關懷與生活溫度的創新園區,以吸引和留住頂尖人才。在規劃設計中,團隊充分評估并利用了現有建筑的空間與結構,在保留工業遺存風貌的同時,精準契合了高水平科研實驗的功能需求,探索出城市更新支撐科技創新的新路徑。
城市保護更新維度將愈加綜合多元
張杰教授在講座總結中指出,成功的城市更新并非依靠大拆大建,而是通過精細化設計、一體化運營以及對歷史文脈的深度尊重,實現對既有建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從而推動城市功能完善、產業升級與人居環境提升,將文化遺產轉化為驅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資本,最終達成“文綠融合、新舊共生”的目標。
張杰還特別強調,面向高質量發展要求,量大面廣的老舊廠區低碳更新市場前景廣闊。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長,以及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不斷突破并與文化視野相融合,城市保護更新的維度將愈加綜合多元,成為一個持續演進、長期探索的開放課題。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杰實習生朱萌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