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下午,第四屆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計劃·“難度與可能性:青年寫作的創新問題”主題論壇在十月文學院成功舉辦。本次論壇是第十屆北京十月文學月的重點活動之一,由中華文學基金會王蒙青年文學發展專項基金、中國作協青年工作委員會、北京出版集團共同主辦,《十月》雜志社承辦。
![]()
北京出版集團副總經理、總編輯趙彤出席并致辭,鐘紅明、季亞婭、徐晨亮、杜小燁、張曉琴、徐剛等十余位評論家、出版人參加并就論壇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活動由中國作協創研部理論研究處副處長李壯主持。本屆入選“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計劃·年度特選作家”的三位青年作家分別是:周宏翔、林為攀、顧拜妮。
北京出版集團副總經理、總編輯趙彤在致辭中代表主辦方對與會者表示感謝。他指出,當前青年寫作正面臨復雜多變的語境挑戰,在這種復雜背景下,仍有一批青年選擇寫作、堅守寫作,并試圖以文字之力回應時代深處的變動。正是這樣的青年寫作者,承載著中國文學面向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他表示,北京出版集團和“十月”品牌向來有關注、發現、培養、助力青年作家的傳統,將進一步整合資源,強化平臺引領作用,推動該計劃產生更廣泛的影響,助力青年作家成長。
![]()
《收獲》主編鐘紅明從文學期刊編輯的視角出發,指出文學期刊是青年作家亮相的第一個重要舞臺,《收獲》雜志通過設立“青年作家小說專輯”、刊發創作談、邀請年輕評論家綜評等方式,持續地觀察和扶持著青年寫作。她強調堅持的重要性,認為青年作家不應急于獲得肯定,真正的熱愛比外部認可更能支持長遠創作。
![]()
《十月》主編季亞婭基于評審實踐,呼吁文學從業者擴大青年寫作觀察、遴選范圍,擴容青年寫作樣本庫,以發現更多元的青年創作。她分析了當下青年作家出場方式的變化,如流量的前置性影響、創意寫作學院派寫作的大量涌入。盡管面臨挑戰,她仍持樂觀態度,并以《十月·青年專號》銷售數據的實例,證明年輕讀者對同齡人作品葆有熱情。她重申《十月》雜志“文學向未來”的宗旨,強調青年寫作應堅守先鋒精神而非模仿舊有先鋒形式。
![]()
《當代》主編徐晨亮從當下媒介環境出發,談到應警惕基于粉絲流量來判斷出版價值的傾向,要回到真正的文學議程與文學問題。他也提出,討論青年寫作的前提是切實地關注當下年青一代的現實處境,回應他們不同于過去世代的真實精神難題。他區分了“作為出路的寫作”與“作為出口的寫作”,并堅定地支持后者,呼吁當下的寫作者先成為“文學中人”,再考慮成為“文壇中人”。
![]()
《花城》副主編杜小燁指出,當前青年寫作面臨三大困境:一是在文學傳統中難以找到個人聲音,受“影響的焦慮”所困;二是經驗同質化和歷史感稀薄,導致寫作懸浮;三是受流量經濟裹挾,被迫將文學快餐化。盡管如此,她仍對青年寫作抱有期待,希望青年作家能開拓新題材,融合不同類型元素,用獨特語法在個人命運中編織社會變遷,創作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
![]()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曉琴結合創意寫作教學經驗,指出青年寫作者普遍面臨經驗同質化的困惑。她認為,寫作固然可以基于“我”的生活,但更需要通過大量的案頭工作和田野調查來拓展視野、獲取素材。因此,青年作者在觀察身邊同齡人之外,應將目光投向更深遠、更遼闊的世界中的人們。
![]()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徐剛在發言中強調,“青年”不是單純的年齡標簽,而是一種具備創新、鋒芒、真誠與冒險精神的狀態。即便年長者如王蒙先生,只要保持寫作的銳氣與“青年性”,依然可被視為青年。因此,“青年”具有召喚性,激勵每個人打破常規、勇于革新,不受年齡限制,始終保持對文學可能性的探索。
![]()
《長篇小說選刊》主編宋嵩探討青年寫作創新與大眾接受度的關系,指出先鋒作品常與大眾審美存在隔閡,如《尤利西斯》至今仍難被廣泛理解。他認為,當下創作界在關注青年寫作議題中的“創新”問題時往往會聚焦于“難度”與“可能性”,但文學史上無數的事實證明,創新也需要有限度、需要有耐心的“漸進性”,應結合社會接受心理的階段性,并舉朦朧詩、畢加索畫作為例,說明隨時間推移,先鋒可能成為常態。最后,他提醒在追求創新時需警惕過度超前,避免陷入形式化,必要時可借“古文運動”式的回退推動文學健康發展。
![]()
理想國華語文學館主編楊爽從出版數據切入,指出當前青年純文學小說市場呈現“大片模式”,在她統計的數據中,銷量高度集中于極少數作品,多數作品平均開卷銷量檢測數據僅500冊;非虛構類表現優于小說。她呼吁重新審視敘事價值,警惕過度形式化,并強調編輯需協助作者應對市場壓力,保護創作初心。
![]()
![]()
![]()
作為本屆“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計劃·年度特選作家”,周宏翔、林為攀、顧拜妮也先后發言。周宏翔提出創新核心在于“人的創新”,應捕捉同代人在精神、觀念與生活方式上的細微流變。林為攀結合個人經歷,分享《十月》發表作品《搭薩》對其創作生涯的轉折意義,他主張通過具象經驗打開敘事新思路,并強調寫作需持續尋找新鮮感與連接感。顧拜妮探討文學的“難度”與“可能性”,認為難度是魅力的源泉,體現在語言破壁與思想穿透;可能性則在于文學提供的沉浸體驗、共情橋梁與未來預言。
![]()
行超、劉詩宇、康春華、江汀等評論家、出版人先后發言,各位與會嘉賓就“難度與可能性:青年寫作的創新問題”這一主題展開了熱烈的研討,并對三位“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計劃·年度特選作家”的寫作和文本進行了深入的評析。
據悉,為支持鼓勵青年作家創作,王蒙先生捐出個人稿費,與中華文學基金會商議決定,聯合中國作協青年工作委員會和北京出版集團,共同設立中華文學基金會“王蒙青年文學發展專項基金”,以扶持和獎勵40歲以下的優秀青年作家,鼓勵青年作家們創作體現時代精神的精品力作。王蒙青年文學發展專項基金的設立,寄托著王蒙先生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深情擔當,和對青年寫作者的熱情期望。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黃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