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不您是否有過這樣的瞬間:那個曾經乖巧粘人的小寶貝,突然有一天甩開你的手,大聲喊出“我不要!”;那個放學后總喜歡和你分享學校趣事的小學生,開始把“煩死了”、“你別管了”掛在嘴邊;那個進入青春期的少年,關上了房門,也仿佛關上了心門,對你的關心報以沉默或反駁。
![]()
這些時刻,總讓我們感到無措、傷心,甚至怒火中燒。我們一遍遍講道理,換來的卻是更強烈的對抗,直到情緒失控,吼聲回蕩在家里,事后又滿是后悔。
其實,這些讓我們頭疼的“叛逆”,恰恰是孩子成長的信號。他們不是在故意與我們為敵,而是在用這種方式宣告:“我在長大,我需要成為我自己。”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孩子會經歷三個關鍵的叛逆期:2-3歲的“寶寶叛逆期”,7-9歲的“兒童叛逆期”和12-18歲的“青春叛逆期”。
面對這三個不同的階段,與其用吼叫筑起高墻,不如我們換一種說話的方式,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梁。
第一次叛逆:可怕的“兩歲”——“世界那么大,我想自己做主”
你急著出門,他卻非要自己系鞋帶,笨拙地弄了十分鐘,你忍不住想幫忙,他瞬間崩潰大哭:“不要你弄!”;你讓他吃飯,他偏要玩玩具;你讓他叫阿姨,他死死躲在你的身后。
![]()
他的心里話:
“我發現我和媽媽不是同一個人,我能有自己的想法了!我要試試看,我說‘不’的時候,會發生什么?”
試試這樣和他說話:用“選擇”代替“命令”
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萌芽,渴望掌控感。硬碰硬只會兩敗俱傷。我們可以給他有限的、安全的選擇,讓他感覺自己“說了算”。
把“必須穿上外套!”換成:“寶貝,我們是穿這件紅色的恐龍外套,還是這件藍色的星星外套呢?”
把“現在必須回家!”換成:“我們是像小兔子一樣蹦蹦跳跳地回家,還是像小飛機一樣‘嗖’地飛回家?”
把“不許亂扔玩具!”換成:“我們來比賽,看是小汽車先跑回盒子家,還是積木先生先跳進桶里?”
當我們把命令句變成選擇題、游戲邀請,既滿足了孩子對自主權的渴望,又巧妙地引導他配合我們。這能幫助他建立最初的自尊和自信,而不是感到自己總是被控制的“小可憐”。
第二次叛逆:小學階段的“小大人”——“我開始講道理,更講感情”
他開始質疑你的權威,“為什么你可以玩手機,我不可以?”;做作業磨蹭拖拉,你說一句,他有十句等著你;特別在意公平,對兄弟姐妹的“不公”待遇耿耿于懷。
![]()
他的心里話:
“我的世界變大了,我有了自己的朋友和秘密。爸爸媽媽說的不一定全對,我想自己思考。你們答應我的事,一定要做到!”
試試這樣和他說話:用“共情和啟發”代替“指責和說教”
這個階段的孩子,邏輯思維能力迅速發展,情感也更加細膩。他們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被控制。
把“你怎么又磨蹭,快點寫作業!”換成:“我看你好像有點沒精神,是遇到難題了嗎?需不需要我們先休息五分鐘,吃點水果充充電再來挑戰它?”
把“頂嘴是吧?回你房間去!”換成:“你好像對這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媽媽很想聽聽,你能心平氣和地告訴我嗎?”
把“你是哥哥,必須讓著弟弟!”換成:“媽媽知道你也很難過,玩具被弄壞了。弟弟這樣做不對,我們一起來想想,怎么修好它,并且告訴他以后不能這樣,好嗎?”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當我們承認并接納孩子的情緒,他就感覺自己是安全的、被尊重的。再用提問的方式啟發他思考解決方案,這比我們直接給出答案或命令,效果要好上一萬倍。
第三次叛逆:青春期的“風暴”——“請把我當一個獨立的人來尊重”
他不再與你分享心事,認為你“什么都不懂”;他的審美讓你大跌眼鏡,他的觀點讓你無法認同;他敏感、易怒,有時又異常脆弱;你的任何關心,都可能被解讀為“監視”和“控制”。
![]()
他的心里話:
“我正在尋找‘我是誰’,我需要心理空間。請別再把我當小孩子了,我需要被平等地對待。如果你們不尊重我,我憑什么要聽你們的?”
試試這樣和他說話:用“傾聽和尊重”代替“嘮叨和管控”
這是最考驗父母智慧和耐心的階段。我們要做的,是從舞臺中央的“管理者”,退居到幕旁的“顧問”。
把“今天考試怎么樣?和誰出去了?男的女的?”換成:“最近學校里有什么好玩的事嗎?”(他若不愿說,就尊重他的沉默,只需讓他知道“我在這里,隨時愿意聽”)。
把“你這穿的是什么鬼樣子,趕緊去換了!”換成:“這個風格很特別,能跟我聊聊你為什么喜歡嗎?”(嘗試去理解他背后的審美和群體認同)。
把“你必須選理科,以后好找工作!”換成:“關于未來,你自己有什么初步的想法嗎?爸爸媽媽這里有一些信息和經驗,或許可以幫你拓寬思路,等你需要的時候,我們可以一起聊聊。”
少說多聽,守住底線,放開細節。在他需要建議時,我們提供信息和分析,但把最終決定權交還給他。信任,是此刻最好的教育。當他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尊重和信任時,他反而會更愿意在迷茫時向我們求助。
孩子的每一次“叛逆”,都是一次成長的宣言,是生命力的迸發。吼叫,或許能換來一時的安靜,卻會關上溝通的門,在孩子心里留下傷痕。
![]()
而我們換一種說話的方式,就像是給孩子的成長之路安裝了溫柔的護欄。
當我們放下權威的架子,蹲下來,用真誠、理解和尊重的語言去溝通時,我們收獲的,將不僅僅是一個“聽話”的孩子,更是一個內心充盈、懂得愛并敢于獨立的,真正的“人”。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