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維夫大學科學家日前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暗物質研究方法,通過追蹤宇宙早期“黑暗時代”留下的微弱射電波,有望揭開暗物質的神秘面紗。
![]()
研究顯示,暗物質團簇在早期宇宙中吸引氫氣,促使其釋放出射電信號。這些信號至今可能仍在宇宙中傳播,為科研人員提供了直接探測暗物質的新途徑。
特拉維夫大學研究團隊首次預測了可被探測到的古老射電波——這些信號源自宇宙的“黑暗時代”,即恒星尚未誕生之前。暗物質在這一時期形成高密度團簇,并吸引氫氣發生強烈射電輻射。通過追蹤這些微弱宇宙回聲,科學家們或能揭示暗物質的真實屬性。此次研究由特拉維夫大學薩克勒物理與天文學院的Rennan Barkana教授領銜,成果已發表于《自然天文學》雜志,參與者包括來自日本、印度與英國的學者。
![]()
團隊指出,“黑暗時代”的射電信號波長極長,地球大氣層無法接收,必須在太空甚至在月球表面建立射電望遠鏡進行探測。隨著美、中、歐、印等國推進登月任務,未來在月面部署大口徑射電望遠鏡正變得愈發可行。本項研究為月球基地科學目標提供了新方向——即利用月球環境捕捉宇宙“黑暗時代”遺留的信號。
Barkana教授介紹:“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已探測到距今約3億年、最早期的銀河系。我們的研究聚焦于更古老、更神秘的100百萬年時期,即宇宙‘黑暗時代’。計算模擬顯示,暗物質在該時期正形成高密度團簇,并吸引氫氣發射射電波。團塊大小受暗物質屬性影響,因此可幫助揭示其本質。雖然這些團簇無法直接觀測,但可通過氫氣的射電信號進行推斷。我們預測,利用射電天線測量天空平均射電強度即可捕捉這些信號。”
![]()
“黑暗時代”射電信號雖然微弱,但若能克服觀測難題,將為暗物質研究打開新窗口。稍后的“宇宙黎明”時期,恒星誕生和星光影響將進一步增強該信號,更易被地面望遠鏡捕捉,但因星系形成復雜,數據解讀難度更大。大型射電陣列(如澳大利亞的‘平方公里陣列’SKA項目)也在研制中,通過全天空射電成像尋找強弱規律,進一步揭示暗物質特性。
團隊認為,早期宇宙的“純凈”環境為暗物質屬性研究提供理想實驗室,而當前宇宙的暗物質已與恒星和星系發生復雜相互作用。Barkana教授表示:“隨著射電天文學技術革新,我們正步入探索宇宙新階段。物理學的圣杯即揭示暗物質定義、構成及屬性,而宇宙‘黑暗時代’的射電信道或將帶來突破。”
編譯自/ScitechDail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