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政治評論員薩米·哈姆迪或許從未預料,一場常規的美國巡回演講之旅,竟會以身陷移民拘留設施告終。
2. 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對以色列發動襲擊后,他在公開講話中提到巴勒斯坦民眾應“慶祝勝利”,并向現場聽眾發問:你們是否為這一局勢感到“激動萬分”?
3. 這些發言片段經由親以色列媒體組織Memri剪輯并廣泛傳播后,迅速被美國國土安全部認定為“支持恐怖主義行為”的佐證材料。
![]()
4. 盡管哈姆迪之后在個人播客節目中作出解釋,強調“穆斯林所慶祝的是正義事業的復蘇,而非暴力或傷亡本身”,但其簽證仍在舊金山國際機場被立即取消,隨后被強制帶往加利福尼亞州麥克法蘭移民拘留中心。
5. 他的妻子蘇邁婭是在通過第三方渠道獲知消息后才意識到事態嚴重,當時她完全陷入震驚。兩人育有三名子女,其中最小的孩子尚不滿一歲,僅十個月大。
6. 她僅與丈夫短暫通話三十秒,便得知對方已被轉移,并被告知美國政府正試圖啟動驅逐程序,相關聽證會定于11月舉行。
![]()
7. 更令她憤慨的是,美方用作指控依據的視頻內容存在明顯剪輯痕跡,而發布者Memri長期被多個獨立研究機構和人權團體指認為帶有“系統性反穆斯林、反阿拉伯偏見”的宣傳平臺。盡管該組織聲稱其團隊成員涵蓋不同宗教背景,但其報道傾向性和選擇性編輯早已引發持續爭議。
8. 耐人尋味的是,此次拘捕行動與極右翼網絡紅人勞拉·盧默發起的輿論施壓直接掛鉤。她公開自稱為“驕傲的伊斯蘭恐懼癥持有者”,并在社交平臺上炫耀稱,正是她的號召促使執法部門將哈姆迪列為監控目標。
9. 民間極端聲音與官方行政舉措之間的快速聯動,使整個事件散發出強烈的政治操作氣息,遠超個體言論爭議范疇。
![]()
10. 二、簽證撤銷背后的法律與價值觀沖突
11. 哈姆迪個案表面看是一起孤立的入境糾紛,實則暴露出美國移民管理體系與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原則之間根深蒂固的張力。
12. 美國國務院援引《移民與國籍法》中“禁止支持恐怖主義活動者入境”的條款,堅稱政府“沒有義務允許可能危害國家安全的外國人進入或停留”。
13. 然而,聯邦法院曾在過往判例中明確裁定:外國公民在美國境內發表言論時,同樣受到第一修正案的保護,不得因其政治立場或觀點遭驅逐。
![]()
14. 此類矛盾在特朗普執政時期尤為凸顯。此次行動中,國土安全部新聞發言人特麗莎·麥克勞克林毫不掩飾地引用“特朗普時代政策框架”作為執法依據,宣稱“任何支持恐怖主義的人都不應獲得在美國工作或訪問的權利”。
15. 問題在于,哈姆迪并未被正式起訴任何刑事罪名,其所發表言論是否構成法律意義上的“支持恐怖主義”仍存巨大爭議,缺乏司法確認。
16. 其代理律師拉米婭·克里希南指出:“一旦允許政府基于意識形態偏好或情緒反應來決定誰可以入境,就等于打開了任意審查的大門,這將嚴重侵蝕言論自由的根基。”
![]()
17. 更具深意的是英美兩國在此事上的外交互動。蘇邁婭曾向英國外交部尋求協助,卻被告知美方拒絕提供合作或信息共享。
18. 她無奈表示,薩米作為持有有效簽證的英國公民,此前已多次順利赴美進行學術交流,理應享有基本的人權保障與程序正義。如今連傳統盟友都無法施加影響,這種“親密伙伴關系中的沉默”進一步加深了事件背后的政治疑云。
![]()
19. 目前,美國-伊斯蘭關系委員會(CAIR)已派遣專業律師團隊介入此案,正式要求立即釋放哈姆迪,并阻止其被轉移到更為偏遠且監管不透明的拘留場所。
20. 該組織發表聲明強調:“僅僅因為游客對某一國際事件表達了批評性看法就被拘押,是對言論自由權利的公然踐踏。” 而哈姆迪即便身處監禁之中,依然堅持表達:“我比任何時候都更堅信言論自由的價值。”
![]()
21. 這一起個人遭遇已不再局限于個體命運,而是演變為一場關于國家權力邊界、思想表達權利與安全敘事之間博弈的公共議題,映射出當代民主社會在應對復雜地緣政治時所面臨的深層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