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上偶爾能看到“越南軍工崛起”的說法,但若真去看看他們實際搗鼓出來的裝備,就能感受到那種“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尷尬。今天我們就拿一個具體設備——雷達——來說道說道,從它身上看看越南軍工的真實水平。
![]()
老式雷達:旋轉的“手電筒”
越南不少現役防空系統還依賴機械掃描雷達,這東西工作原理特像公園里那個大探照燈:靠轉動天線向四周發射雷達波,哪兒有飛機,就靠回波來判斷。它的原理簡單,制造門檻低,能解決“看得見”的問題。但缺點也明顯得很:一次只能盯一個方向、掃描速度慢,對方飛機要是做點機動,或者放幾個干擾彈,這“手電筒”就容易變成“無頭蒼蠅”。
![]()
相控陣雷達:不轉動的“千里眼”
現代主流早就升級到相控陣雷達了。它不需要轉動,天線面上有成千上萬個小輻射單元,像一群訓練有素的螢火蟲——通過控制每個單元發射電磁波的“相位”,就能在微秒內改變波束指向。這種“電子掃描”比機械掃描快成百上千倍,能同時跟蹤數百個目標,還能分出幾個波束單獨執行偵查或通信任務。
這技術原理不難理解,就像你指揮一群小朋友用手電筒打光:如果大家同時朝一個方向照,光柱最強;如果有人延遲亮燈,光的方向就變了。相控陣雷達就是靠調節每個單元信號的延時,實現波束的靈活偏轉。
![]()
從“看見”到“看透”,技術代差有多大
越南不是沒嘗試過自研相控陣雷達,但公開資料顯示,其樣品在關鍵指標——比如探測距離、抗干擾能力、連續工作時間——都與國際主流產品差距明顯。這背后是材料、芯片、算法、工藝的一系列瓶頸:比如氮化鎵功放芯片造不出來,數字信號處理軟件寫得粗糙,散熱問題解決不了……結果就是雷達要么看得不夠遠,要么容易“發燒”罷工。
![]()
一類技術的分水嶺
雷達的差距,其實是整個軍工體系的縮影。從機械掃描到相控陣,看似只是一類設備的升級,實則是從“機械思維”到“數字思維”的跨越。現代軍工早已不是“車鉗銑刨焊”就能搞定,而是依賴電子工業、材料科學、軟件工程的高度融合。
越南可以組裝手機,卻造不出高性能雷達芯片;能生產鋼材,但做不了耐高溫的雷達天線罩。這種“生態位”的差距,不是靠幾篇豪言壯語就能填補的。
所以說,評價一國軍工水平,別看宣傳稿里有多少“世界第三”,而得看它能否獨立搞定像相控陣雷達這樣的系統級產品。越南在軍工上確實有些本土化成果,但核心環節仍受制于人。真正扎實的軍工,是靠幾十年技術積累、全產業鏈配合才能磨出來的。這條路,越南才剛剛起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