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美國這個國家的本性,動不動就是用武力威脅其他國家。
當地時間11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平臺“真實社交”上投下一枚“外交炸彈”。他宣稱,如果尼日利亞政府繼續放任基督徒被屠殺,美國將立即停止所有對尼援助,并可能荷槍實彈地進入尼日利亞,徹底消滅“伊斯蘭恐怖分子”
更引人注目的是,他高調用“戰爭部”(即國防部)這一帶有冷戰色彩的稱謂,強調已下令為可能的行動做好準備,并形容軍事干預將是快速、無情且干脆利落的。
![]()
面對特朗普的指控,尼日利亞方面恐怕是既憤怒又委屈。尼日利亞東北部的確長期遭受極端組織“博科圣地”及其分支“伊斯蘭國西非省”的襲擊,這種暴力活動從2009年就開始了。但特朗普將復雜的沖突簡化為單一的“宗教迫害”敘事,顯然忽略了關鍵事實。
實際上,尼日利亞政府近年來一直在采取反恐行動。比如在2024年11月,尼日利亞軍隊就曾成功伏擊“博科圣地”武裝分子,擊斃超過50名恐怖分子。
而且,尼日利亞還與喀麥隆、尼日爾、乍得等鄰國組建了多國部隊,共同打擊極端組織。特朗普的威脅完全抹殺了這些努力。
![]()
要說特朗普這番操作,那可真是典型的“推特治國”加強版。他信誓旦旦地說尼日利亞政府在縱容迫害基督徒,還聲稱已經讓國防部準備好“快速、無情”的軍事行動。國防部長赫格塞思也趕緊跟著唱雙簧,在社交媒體上回應:“是的先生,戰爭部正在準備行動。”這倆人一唱一和,不知道的還以為在排演什么動作大片。
要說尼日利亞這攤子事,那可真是一鍋亂燉。既有“博科圣地”這樣的極端組織到處搞恐怖襲擊,又有農民和牧民為了爭地盤搶水源打得不可開交,再加上歷史遺留的族群矛盾和地方分裂勢力,簡直比紐約的地鐵線路還要錯綜復雜。
而且最諷刺的是,在襲擊最頻繁的北部地區,受害的大多數其實都是穆斯林。特朗普非要簡單粗暴地給這事貼上“宗教迫害”的標簽,這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在火上澆油。
![]()
特朗普對尼日利亞發出動武威脅,并非一次孤立事件。今年5月,美國軍方高層在談到非洲戰略時,就傳遞出新的信號:美國在非洲的盟友必須更加自立。美國非洲司令部司令邁克爾·蘭利當時表示,“我們需要幫助伙伴們達到獨立行動的水平”,并強調“責任共擔”。
這種策略轉變與特朗普一直以來的“美國優先”思想一脈相承。就在今年5月在西點軍校的演講中,他還猛烈批評了過去20年美國政府的海外軍事干預政策,稱共和黨和民主黨領導人將美軍拖入了“本不應該執行的任務”。
那么問題來了:特朗普為啥突然對萬里之外的尼日利亞這么上心?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八成又是為了國內的政治戲碼。喊著要保護基督徒,正好能討好他的保守派基本盤;用“戰爭部”這種懷舊稱呼,又能營造強硬形象。這套操作對他來說簡直是一舉兩得,至于會不會把尼日利亞的水攪得更渾,他才不在乎呢。
不過特朗普可能忘了,尼日利亞可不是什么軟柿子。人家是非洲最大的產油國,人口兩億多,在西非那可是響當當的角色。
真要動起手來,先不說國際社會怎么看,光是在當地的反恐合作就得癱瘓。尼日利亞現在可是和周邊好幾個國家組著反恐聯盟呢。這就好比你要去幫人打架,結果先把人家的聯防隊給得罪了,這操作是不是很特朗普?
![]()
國際政治不是發推特那么簡單,按個發送鍵解決不了復雜問題。尼日利亞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幫助:比如協助打擊極端組織、調解資源爭端、推動經濟發展,而不是簡單粗暴的軍事威脅。可惜的是,特朗普似乎更熱衷于制造話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眼下這場大戲還在上演,吃瓜群眾們可以準備好爆米花了。只希望最后買單的,不是尼日利亞那些無辜的平民百姓。畢竟,大國博弈的炮灰,往往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