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琳(化名)是一名來自深圳的27歲中學老師,平日里溫和開朗,是同事與學生心中的好榜樣。可就在兩個月前,她的世界被一張化驗單徹底顛覆:艾滋病抗體陽性。
得知這個消息時,黃琳一度難以接受。她一向自律,無高危行為,朋友們更是疑惑:像她這樣的人,怎么可能感染艾滋病?醫生跟進詢問后,卻陸續發現她在生活和健康認知中,居然犯下了8個致命誤區。
![]()
很多年輕人可能覺得,艾滋病離自己很遠,只有極少數特殊人群才會中招。像黃琳這樣的“普通人”,也可能因為對疾病的一些誤解和日常的疏忽大意而陷入風險。
本期,我們將借助黃琳的經歷,一起揭開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艾滋病防控誤區,特別是第6個誤區,幾乎90%的年輕人都可能踩雷。艾滋病防控,知易行難,你真的懂了嗎?
每年,中國新發艾滋病感染者中,18-35歲青年占比超過35%。與不少人認知不同,艾滋病已從早年所謂“高危圈層”滲透到更多普通年輕人當中。
數據顯示,因缺乏科學防范知識、對傳播途徑認知模糊,以及過度信任伴侶等原因,年輕女性感染率持續上升。黃琳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
在醫生的仔細詢問下,黃琳回憶自己并沒有吸毒等高危行為,但卻“習慣性忽視保護措施”。她以為只要日常潔身自好、不被蚊蟲叮咬、沒有靜脈注射、對象看著不“亂”,就不會染上這種病。黃琳的病例提醒我們,錯誤的安全觀和僥幸心理,可能就是最危險的“高危行為”。
研究資料表明:
國內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有近42%的被感染者自認為遠離風險,實則因認知缺口而中招。
世界衛生組織(WHO)2022年提醒:多數艾滋病新發人群,感染源于“對個人及伴侶風險評估不足”。
這些真實數據和案例,向大眾敲響警鐘,深度了解艾滋病的八大誤區,關乎每個人的健康安全。
堅持錯誤觀念,身體可能因此陷入8大危險!你踩雷了嗎?
通過梳理黃琳的遭遇,醫生列出了她在日常防護中的8個關鍵誤區。如果你也有同樣的習慣,請趕緊糾正。
![]()
誤區1:只要“看著健康”的人就不會有艾滋病
現實中,艾滋病潛伏期可長達8-10年,感染者外表無異樣。日常交往,任何人群都不能“靠臉排雷”。
誤區2:蚊蟲叮咬會傳播艾滋病
世界衛生組織權威說明,“艾滋病只通過血液、性接觸和母嬰傳播”。蚊蟲叮咬并不構成危險。
誤區3:只有濫用毒品、性工作者、男同性戀才是高危人群
隨著社會流動和觀念變化,普通異性性行為已成新發病例主要來源。21-39歲女性正成為重要感染人群之一。
誤區4:婚內/長期伴侶間不需要采取防護措施
現實中,艾滋病隱匿性高,配偶感染比例在某些城市高達35%。完全信任伴侶而忽略安全,是極易被忽視的傳染隱患。
誤區5:日常生活接觸(共用餐具、擁抱、問候等)會被傳染
大量科學證據已否定這個謠言。普通社會接觸不可能感染。
誤區6:感染后就會立即有癥狀
艾滋病初期可長時間無任何表現,部分人首發癥狀為普通流感樣反應,導致警惕性降低。
誤區7:只要體檢正常,血液就一定安全
部分窗口期感染者,化驗可能未及時檢出。高危后必須遵醫囑在合適時間復查。
誤區8:艾滋病無法治愈,因此查出后也無藥可醫
目前,抗病毒藥物可有效延緩病程、顯著提升生活質量。早發現、早治療意義重大。
這些“誤區”,大部分都來自生活常識和心理自我安慰,但每一個都曾是黃琳疏忽的“隱形殺手”。正視它們,對你和家人多一份保護。
守護健康,醫生建議這樣做:8條切實可行的防艾建議
堅持科學防護:
不論對象是誰,堅持正確使用安全套,是最有效的自我保護方法。
有性生活的青壯年,建議每年進行1-2次艾滋病抗體檢測,尤其在有新伴侶變化時。
不共享個人用具:
如剃須刀、牙刷、針頭,一律“專人專用”,杜絕交叉感染。
高危后主動求助:
出現暴露高風險行為后,72小時內及時就醫,有PEP(暴露后預防用藥)可挽救機會。
杜絕僥幸心理,科學認知:
與伴侶坦誠溝通,相互檢測,自律自護。
正確對待疾病:
發現感染后,積極就醫配合抗病毒治療,完全可正常學習、生活與工作。
關注權威信息,拒絕謠言:
獲取疾病知識,要通過疾控中心、專業醫院或權威媒體,不輕易相信網絡傳言。
參與公共宣傳,帶動身邊人重視防艾:
了解是第一步,帶動家人、朋友共同做好自我防護。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