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東芬蘭大學與庫奧皮奧大學醫院聯合開展的兩項新研究顯示,青少年的運動習慣以及電子屏幕的使用方式等因素會顯著影響其大腦功能和心理健康。
相關研究成果已相繼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神經科學前沿》和《神經科學》上。東芬蘭大學日前發布的新聞公報說,兩項研究結果表明,保持良好體能、積極參與運動并合理使用電子設備,對青少年大腦的健康發育具有重要意義。
兩項研究共納入45名16至19歲的芬蘭健康青少年,其中女性25人、男性20人。研究人員通過多項體能測試并結合問卷調查等對受試者進行評估。
在第一項研究中,科研人員自受試者兒童時期起就長期追蹤其體能狀況與生活方式。結果發現,體能較好的青少年在大腦運動皮層的興奮性與抑制性之間保持更好的平衡,這種平衡是支持學習能力、注意力集中及大腦發育的重要基礎。
第二項研究分析了屏幕使用時間與運動對青少年大腦功能的影響。結果顯示,影響大腦健康的關鍵并非屏幕使用的時長,而在于使用方式的不同:被動使用電子設備,如刷手機、看電視或視頻,會削弱大腦皮層的“抑制機制”,即神經系統的“剎車功能”;主動、創造性地使用數字設備,如參與互動類應用、創作或學習活動,則與更高的大腦反應敏感性相關,這種積極效應類似于有組織的體育鍛煉。
研究人員表示,青少年時期進行有指導的體育運動十分有益,它不僅有助于社交與心理健康,也促進大腦功能發展,而屏幕使用時間應保持適度,且應有利于激發思維、促進身體活動。
來源: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