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快熬出頭了。
兩場致命車禍、輿論滔天、小字爭議、冬測翻車……
過去大半年,他被罵成“雷人”,被嘲“神壇跌落”。可轉眼間,風向又要變了。機構預測,小米汽車最快11月就將扭虧為盈,單季盈利或達7億甚至10億元。
![]()
銷量更是炸裂:SU7登頂中大型轎車銷冠,YU7緊咬特斯拉Model Y,月銷逼近5萬臺。產能不夠,提車排隊超一年。
這哪是“危機”,分明是“凡爾賽式煩惱”。
很多人說,那些嘲諷小米的人,馬上就要被打臉了。可問題是,打臉的是誰?是質疑者,還是小米自己一貫的敘事邏輯?
![]()
沒錯,小米汽車如果真能在四年多就實現盈利,絕對是行業奇跡。畢竟理想跑了八年才盈利,蔚來、小鵬還在虧損泥潭里掙扎。
從商業角度看,雷軍又一次贏了:用互聯網打法做硬件,靠生態聯動拉銷量,用流量換訂單,把造車變成一場精準的資本游戲。他不是技術狂人,他是精明的商人,而且是個極其成功的商人。
但問題也正出在這里:我們到底在期待什么?
當一輛小米SU7撞上山體爆燃,三名女大學生遇難時,公眾憤怒的,從來不是“車賣得不好”,而是小米在宣傳智駕功能時,是否越界暗示“可脫手”?在事故后,是否回避責任、玩文字游戲?
當“超強鋼”,只是項目名稱、“逆光之王”只是設計目標,消費者感到被愚弄的,不是參數真假,而是品牌是否真誠。
![]()
雷軍曾說“要和用戶做朋友”,可朋友之間,不該有“小字免責”的套路。你可以在商言商,但別披著“良心”外衣賣情懷。
如今汽車要盈利了,不是因為口碑逆轉,而是因為價格香、設計靚、營銷猛。買賬的人,未必信服小米的技術,只是覺得“性價比還行”。
![]()
所以,盈利≠洗白。銷量高≠風評好。資本市場鼓掌,不等于公眾原諒。
就像一個考生,考前作弊被抓,卷面分再高,也難掩品行瑕疵。小米的“生死劫”不是虧損,而是信任崩塌。而修復信任,靠的不是財報數字,是態度、是透明、是擔當。
可惜,雷軍至今沒給出讓人信服的答案。他忙著回應交付周期,卻避談智駕邊界;他慶祝銷量破紀錄,卻不解釋“1300公里續航”為何被誤解。
![]()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用成功掩蓋問題”的思維,正在成為一種危險的范式。仿佛只要結果夠亮眼,過程中的爭議都可以被一鍵清零。
可現實是,一輛車的安全隱患不會因銷量增長而消失,一次宣傳誤導不會因財報盈利而變合理。消費者可以為性價比買單一次,但不會一直為“套路”埋單。
小米的成功,恰恰暴露了當前新能源市場的某種畸形:比的不是誰更安全、誰更可靠,而是誰更能炒話題、誰更會玩營銷。
![]()
比亞迪悶頭搞技術,華為強調全棧自研,而小米靠“對標蘋果”“年輕人的第一臺車”收割流量。
最終,市場用銷量投票,卻未必用信任投票。
雷軍確實厲害。他把一家手機公司,硬生生做成了車企銷量黑馬。但他始終沒跳出“商人思維”:算成本、控節奏、抓熱點、避風險。這能做成一門好生意,但做不出一個受人尊敬的品牌。
真正的“打臉”,不是讓黑子閉嘴,而是讓用戶說一句:“我信你。”
那一天,不是財報發布日,而是當小米不再需要“小字備注”,也能坦然面對每一次事故、每一條質疑。
在此之前,所有盈利,都只是數字游戲。所有歡呼,都只是流量回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