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荷蘭明搶中企一個月后,美媒爆出這樣一條新聞,聞泰發言人在10月30日這天發布了一則官方聲明,內容言簡意賅:想要聞泰恢復安世中國半導體出口的請求,必須恢復被罷免的中國CEO張學政的職務。
這個條件,不難理解,但卻等同于將荷蘭架在火上烤。同意了,之前的努力全都白費;不同意,弄得整個歐洲的怨聲載道。一個CEO的職位,為何能撬動如此巨大的能量,甚至讓一個主權國家陷入進退失據的泥潭?荷蘭最終會做出何種選擇?
![]()
一枚獻給盟友的棋子
要理解這一切,得先把目光從荷蘭移開,投向大洋彼岸。張學政之所以被罷免,根本原因不在于他個人,也并非安世半導體存在所謂的“治理風險”。他真正的“問題”,在于他所代表的中資身份,以及其背后那無法忽視的地緣政治陰影。
荷蘭政府官方給出的理由是防止“技術泄露”,但這更像是一塊遮羞布。真正的推手,是荷蘭與美國之間一份鮮為人知的“穿透規則”協定。這份協定,讓華盛頓的意志可以輕易穿透海牙的決策層,而其中一項明確的要求,就是撤換掉張學政。
![]()
在美國的地緣政治棋盤上,安世半導體這家由中資100%控股的歐洲芯片公司,本身就是一個扎眼的存在。而張學政,作為這個中資控制權的具象化身,自然成了必須拔掉的釘子。在眾多可選擇的監管措施中,美方偏偏精準地指向了CEO職位,其強烈的政治象征意義,早已超越了任何實際的商業考量。
因此,荷蘭政府的“守護行動”,本質上是一次政治站隊,一場為了迎合盟友戰略而上演的商業突襲。張學政的職位,就是他們獻給華盛頓的一枚“棋子”,一個用以展示忠誠的犧牲品。從他被罷免的那一刻起,這場商業糾紛就已被強行拖入了地緣政治的角斗場。
![]()
一道送給荷蘭的絕命題
然而,荷蘭政府顯然低估了這枚“棋子”的分量。聞泰科技后來的反擊,沒有長篇大論的抗議,而是將所有訴求濃縮成了一個點:恢復CEO職位。這個看似簡單的商業談判條件,實則是一個精心構筑的法律與道義陷阱,直接將荷蘭政府推向了懸崖邊。
這個陷阱的精妙之處在于,它直接攻擊了荷蘭政府行動的合法性根基——那部73年前的《商品供應法》。當初,荷蘭政府正是打著這部法律的旗號,才得以名正言順地進行接管。現在,如果他們同意恢復由中資母公司聞泰科技任命的CEO,這無異于自己打自己的臉。
![]()
這等于向全世界承認,當初所謂的“治理風險”和“技術泄露”威脅根本不存在,那場聲勢浩大的“守護行動”從頭到尾就是一場非法的、出于政治投機的鬧劇。這對于一個以法治和信譽立國的發達國家而言,是難以承受的羞辱。
于是,荷蘭政府發現自己被逼入了一個死胡同,面前只有兩個同樣痛苦的選項。選擇一,同意中方條件,恢復張學政的職位。那么,政府信譽將一夜掃地,其國際投資環境的聲譽也會受到重創,等于承認自己理虧。
![]()
選擇二,拒絕中方條件,死扛到底。那么,荷蘭就必須獨自為接下來的災難性后果負責。歐洲工業界已經因為供應鏈中斷而陷入恐慌,尤其是嚴重依賴安世芯片的德國汽車制造商和法國航空業公司,他們的怒火和壓力會像潮水一樣涌向海牙。屆時,荷蘭將從一個“執法者”,淪為拖垮歐洲工業的“罪人”。
法律條文與工廠機器
10月21日,中荷兩國的經濟部長進行了通話,雙方都同意要為這場危機尋求解決方案。但真正的難題在于,權力到底掌握在誰手里?是一紙法律條文,還是一排排正在運轉的工廠機器?
![]()
荷蘭政府通過法律武器,確實搶占了先手,他們控制了安世半導體位于荷蘭的總部。然而,他們很快就發現,自己拿到手的,可能只是一個失去了靈魂的“空殼”。這個總部大樓里,除了辦公設備,幾乎一無所有。
安世半導體真正的價值核心,它那跳動的心臟,遠在千里之外的中國東莞。那里集中了公司超過70%的芯片封裝與測試產能。這才是安世能夠成為歐洲工業動脈的關鍵所在。
![]()
就在荷蘭“守護行動”發起的短短四天后,10月4日,中國商務部迅速做出反應,對安世半導體實施出口管制。這一招,可謂是釜底抽薪,精準地切斷了安世半導體的核心產能供應。
效果立竿見影,荷蘭政府手中那個“合法”的總部,瞬間變得毫無價值。而歐洲大陸上,高達86%的主要企業,尤其是汽車和航空領域的巨頭們,突然發現自己的生產線即將因缺“芯”而停擺。恐慌迅速蔓延,一場由芯片引發的工業風暴開始醞釀。
這記重拳,徹底揭示了這場沖突的本質:這是一場關于權力來源的較量。荷蘭政府揮舞的是法律的權杖,而中方亮出的,是物理產能的控制權。事實證明,在新時代的全球競爭中,掌握“產業命脈”的實體權力,遠比任何政治宣言或法律文件都更加根本。
聞泰科技要求恢復CEO職位,其潛臺詞再清晰不過:這把象征公司控制權的“鑰匙”,理應由掌握著核心資產的一方持有。你可以用法律拿走那把“鎖”(總部),但我手里,還緊緊握著能打開它的唯一一把“鑰匙”(產能)。
![]()
結語
安世事件,通過“CEO職位”這樣一個微觀的切口,向世界生動地演繹了一場全球權力范式的深刻轉移。那種依賴法律文本、國際規則和盟友關系的舊秩序,正在被一種由核心產能和產業鏈控制權定義的現實主義新秩序所挑戰。
荷蘭的處境,無疑是一個慘痛的教訓。它試圖在地緣政治的棋局中通過法律手段投機取巧,結果卻在產業現實的硬碰硬中輸得一敗涂地,最終落得個“騎虎難下”的尷尬境地,甚至可能背上“歐洲罪人”的罵名。
![]()
這場風波最終將如何收場?或許會走向一種“區域分治”的妥協,即歐洲總部與中國區的生產基地各自獨立運營。又或者,歐洲將被迫開啟一場成本高昂且曠日持久的供應鏈重構。但無論結局如何,都標志著一個時代的落幕。
那個單純依靠規則和盟友就能確保自身產業安全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張學政的職位之爭,表面上看關乎一家公司的命運,實則是一堂關于21世紀權力來源的公開課。在這堂課上,中國用“產能”這張無可辯駁的底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京報網2025-10-31《中美達成共識后,荷蘭尷尬了》
新浪財經2025-10-31《聞泰嚴正聲明:必須恢復張學政為CEO!》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