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171
Science Partner
Bring you to the side of science
![]()
導 讀
各位親愛的科學伙伴們,你有沒有發現,同樣是50歲,有的人看起來還像30多歲,有的人卻已經老態龍鐘?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這不是因為他們用了什么神奇的保養品,也不是因為基因多好,而是因為一個你絕對想不到的原因——朋友。
![]()
沒錯,就是那些陪你吃飯喝酒、陪你神聊吹牛的朋友,他們可能比任何保健品都管用。研究發現,從小到大都有穩定社交關系的人,他們的細胞衰老速度會明顯變慢,體內炎癥水平也更低。這項研究可不是什么民科,而是發表在頂級期刊上的硬核科學!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走,跟伙伴君來!
今日主筆 | 晶恒
為什么有些人越老越顯年輕?康奈爾科學家發現,朋友圈決定你的衰老速度!
你以為的衰老,和真實的衰老,完全是兩碼事
各位伙伴,先問你們一個扎心的問題:你覺得自己老了嗎?
如果你覺得自己還年輕,恭喜你,你的心理年齡保持得不錯。但是,你的細胞可能有不同意見。
事實上,衰老這件事,從來都不是看你的身份證上寫了多少歲。有些人30歲的年紀,60歲的身體;有些人60歲的年紀,30歲的狀態。這種差異,科學家給它起了個專業的名字——生物學年齡。
什么是生物學年齡?簡單來說,就是你的身體真實的衰老程度。
想象一下,如果把人體比作一輛車,你的出廠日期是固定的,那是你的實際年齡。但是同樣開了10年的車,有的車主天天保養,車況還跟新的一樣;有的車主從不保養,車已經快散架了。這個車況,就是生物學年齡。
更扎心的是,科學家現在已經能通過檢測你的DNA甲基化水平,精確測量你的生物學年齡了。這玩意兒叫表觀遺傳時鐘,聽起來很高大上,其實原理很簡單——隨著年齡增長,你DNA上會累積各種銹跡,這些銹跡的多少,直接反映了你衰老的程度。
康奈爾大學的驚人發現:朋友圈決定你的衰老速度
2025年10月,美國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Anthony Ong和他的團隊,在權威期刊《Brain, Behavior, & Immunity - Health》上發表了一項震撼性研究。
他們跟蹤調查了2100多名美國中年人,這可不是隨便找幾個人聊聊天那么簡單,而是持續了十幾年的大型研究項目——美國中年發展研究(MIDUS)。
研究團隊用了兩種最先進的表觀遺傳時鐘——GrimAge和DunedinPACE,來測量參與者的生物學年齡。GrimAge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硬核,直譯過來就是死神時鐘,它能預測你離見上帝還有多遠;DunedinPACE則測量你衰老的速度,看你是在高速公路上狂飆還是在慢車道上悠哉。
結果發現了什么?
擁有豐富社交關系的人,他們的生物學年齡比實際年齡年輕好幾歲,而且體內的炎癥因子IL-6(白細胞介素-6)水平明顯更低。
IL-6是什么?這是你體內的火警信號,水平越高,說明你的身體越在發炎。慢性炎癥是萬病之源,從心臟病到糖尿病,從阿爾茨海默到癌癥,背后都有它的影子。
但這還不是最關鍵的。
不是有朋友就行,關鍵是“積累社交優勢”
研究最有意思的地方來了!
![]()
科學家發現,真正能讓你保持年輕的,不是你現在有多少朋友,也不是你參加了多少個微信群,而是一個叫做累積社交優勢(Cumulative Social Advantage)的東西。
什么是累積社交優勢?Ong教授用了一個特別妙的比喻:
把社交關系想象成退休賬戶。你開始投資得越早,投入得越持續,回報就越大。我們的研究顯示,這些回報不僅是情感上的,更是生物學上的。擁有更豐富、更持續社交聯系的人,在細胞水平上的衰老速度確實更慢。
研究團隊考察了四個關鍵維度:
- 童年時期父母的溫暖和支持
你小時候跟爸媽的關系怎么樣
- 社區歸屬感
你覺得自己屬于某個群體嗎
- 宗教或信仰團體參與
不一定是宗教,任何讓你有歸屬感的團體都算
- 來自朋友和家人的持續情感支持
有人愿意聽你吐槽嗎
注意,這不是說你要在每個方面都滿分,而是這些因素會相互疊加,形成一種復利效應。
就像滾雪球一樣,童年時期得到父母充分關愛的人,更容易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有了好的人際關系,更容易融入社區;融入社區后,又能獲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這種正向循環,最終體現在你的DNA上——你的細胞老得更慢了。
為什么朋友能讓你變年輕?背后的科學原理
你可能會問:扯淡吧?聊天吹牛還能抗衰老?
還真能。而且背后的原理,比你想象的要硬核得多。
![]()
![]()
研究發現,累積社交優勢通過三大生物學途徑影響衰老:
1. 表觀遺傳途徑
簡單來說,良好的社交關系會改變你基因的表達方式。雖然你的DNA序列不會變,但哪些基因被打開、哪些被關閉,是可以被環境影響的。長期處于良好社交環境中的人,他們與衰老相關的基因表達會被抑制。
2. 炎癥途徑
孤獨和社交隔離會激活你的炎癥反應。這是進化的遺產——原始人如果被部落拋棄,受傷感染的風險大增,所以身體會預先啟動炎癥反應。問題是,現代人不會被獅子咬,但這種炎癥反應還在,結果就是加速衰老。
有朋友的人,體內的炎癥因子水平明顯更低,尤其是IL-6。研究顯示,社交優勢每增加一個標準差,IL-6水平就會顯著下降。
3. 神經內分泌途徑
雖然這次研究沒有發現社交與短期壓力激素(如皮質醇)的關聯,但這恰恰說明了問題——社交的好處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通過長期的、累積的效應,深深地刻進你的生物學系統里。
但是...別高興得太早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準備立刻約朋友出去喝酒了?
慢著,事情沒這么簡單。
首先,這不是說你今天交了個朋友,明天就能年輕10歲。研究強調的是累積效應,是從小到大、持續一生的社交投資。就像Ong教授說的,這是個退休賬戶,不是彩票。
其次,質量比數量重要。研究考察的不是你有多少個微信好友,而是:有人真心關心你嗎?遇到困難有人愿意幫你嗎? 你覺得自己屬于某個群體嗎?有人愿意聽你說心里話嗎?
5000個點贊之交,可能還不如一個能懂你、陪你喝酒到天亮的真朋友。
最后,研究也發現了一些扎心的事實:
種族差異明顯。黑人參與者的表觀遺傳衰老速度和炎癥水平都明顯高于白人。這不是基因的問題,而是系統性的社會不公導致的——當你連基本的生存資源都要爭取時,哪有精力去經營社交關系?
教育程度很重要。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生物學衰老越慢。這可能是因為教育不僅提供知識,更提供了建立高質量社交網絡的機會和能力。
收入的影響相對較小。有意思的是,家庭收入對生物學衰老的影響并不如教育程度明顯。這說明,錢可以買到很多東西,但買不到真正的朋友。
晶恒說兩句,這個研究對我們意味著什么?
讓我們回到最開始的問題:為什么有些人越老越年輕?
答案可能比你想的簡單,也比你想的復雜。
簡單在于:多交朋友,好好維護關系,這事兒誰都能做。
復雜在于:這需要一生的投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這個研究最大的價值,不是告訴你一個抗衰老的秘方,而是提醒我們一個被現代社會忽視的真相:
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的身體從細胞層面就需要連接。
在這個人人都在追求財富自由、時間自由的時代,也許我們更應該追求的是社交自由——有真心的朋友,有溫暖的家人,有歸屬的群體,有人愿意聽你說話。
這些東西,比任何保健品、醫美項目都更能讓你保持年輕。
畢竟,能讓你在細胞層面變年輕的,不是什么神奇的藥物,而是那些愿意陪你一起變老的人。
所以...還等什么呢伙伴!放下手機,大膽出去約吧。
![]()
本文僅作科普分享使用,歡迎小伙伴們點、收藏、關注,以備不時之需,當然更歡迎您把
介紹給周邊可能需要的更多伙伴們呀。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