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這兩句出自唐代韋應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
意思是,今天郡齋里格外清冷,我忽然想起隱居在山中的友人。他大概正在山澗底部捆扎柴薪,回到居所后,又用白石來煮著充饑吧。
韋應物一生仕途起伏,曾任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刺史,為官期間頗有政績,但也見慣了官場的應酬與紛擾。這首詩約作于他任滁州刺史時,彼時他公務之余,常心生對閑適生活的向往。
詩中沒有華麗的辭藻,只用 “束荊薪”“煮白石” 這樣樸素的畫面,勾勒出山中道士遠離塵囂、自給自足的生活。韋應物寫對友人的思念,實則是在抒發(fā)自己對這種擺脫俗事糾纏、回歸本真生活的渴望。
如今的我們,每天被工作中的瑣碎事務、人際關系中的虛與委蛇所裹挾,常常感到身心俱疲。或許我們也該像韋應物那樣,偶爾停下腳步,想想自己真正渴望的生活,哪怕只是在周末尋一處安靜角落,讀一本好書,也能暫時逃離繁雜,找回內心的片刻安寧。
/貳/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這一句出自東晉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
意思是,長久地被困在世俗的牢籠里,如今終于得以重返大自然的懷抱。
陶淵明出身于沒落士族家庭,早年曾多次出仕,先后擔任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但他生性耿直,厭惡官場的腐朽與黑暗,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在任彭澤縣令僅八十余天后,便毅然辭官歸隱,過上了 “躬耕自資” 的田園生活。
這首詩正是他歸隱后的心聲。“樊籠” 二字,道盡了他對官場束縛的厭倦;“復得返自然” 則滿含重獲自由的欣喜。陶淵明用這首詩,不僅表達了自己對田園生活的熱愛,更傳遞出一種不為名利所困、堅守本心的人生態(tài)度。
現(xiàn)代社會,很多人被 “成功學” 綁架,為了所謂的 “面子”“地位”,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周旋于復雜的人際關系中。其實,當我們感到痛苦不堪時,不妨學學陶淵明,勇敢地跳出 “樊籠”,去追尋能讓自己內心舒展的生活。
![]()
/叁/
幽人自種千頭橘,遠客來尋百結花。
這一句出自唐代司空圖的《退棲》。
意思是,隱居的人自己種植了上千棵橘樹,遠方的客人前來尋訪開滿枝頭的百結花。
司空圖早年中進士,曾任禮部郎中、中書舍人等職。晚唐時期,社會動蕩,朝政腐敗,他見仕途無望,便辭官歸隱,在中條山王官谷修建別墅,過起了吟詩作畫、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
這首詩描繪的正是他歸隱后的生活場景:親手勞作,種植橘樹;與志同道合的友人相聚,共賞百結花。沒有官場的爾虞我詐,沒有俗事的煩擾,只有田園的寧靜與生活的詩意。司空圖用詩句告訴我們,擺脫外界的紛擾,專注于內心的熱愛,才能收獲真正的幸福。
如今,我們生活在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每天被各種瑣事填滿,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感受生活的美好。其實,我們不必非要像司空圖那樣歸隱山林,只需在生活中給自己留一方天地,培養(yǎng)一個愛好,就能在繁雜的世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寧靜與詩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