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這次是真被逼瘋了。
在10月23號布魯塞爾峰會上,法國總統馬克龍放出狠話,如果中國不放開稀土出口,歐盟就要動用他們的“核選項”來反制中國。
原來,此前中國的稀土出口新規剛一生效,歐洲的新能源和一些高科技產業就立馬抖三抖,不僅成本蹭蹭上漲,許多工廠也紛紛停擺。
看來歐洲確實是走投無路了,不光馬克龍在吆喝,德國和波蘭也憤怒譴責中國這是“經濟脅迫”。
那問題就來了:中國的稀土牌,究竟有多大威力?而歐洲這招“核選項”,又能不能管用?
無奈的“核選項”
要搞明白歐洲為何會如此叫苦不迭,就得看看中國這張稀土牌的王炸效果。
今年10月,中國出臺了稀土出口管控的新規定,不僅延續稀土金屬及制品的出口限制,更首次將管控范圍延伸至稀土全產業鏈技術及境外衍生品。
簡單來說,只要你的產品用到了我的稀土和技術,管你用多少,全都得歸我管。
這招有多狠?要知道,中國控制著全球多達70%的稀土開采、85%的精煉能力以及約90%的稀土金屬合金和磁鐵生產,在行業里幾乎占據著統治地位,也就是說,中國跺一腳,全球相關產業都得抖一抖。
![]()
而這次的管控對歐洲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因為歐洲的新能源、芯片、汽車甚至航空航天等產業鏈幾乎都要靠中國吃飯,而歐盟雖然號稱有戰略儲備,但最多也就只能撐半年。
據歐盟商會披露,約140份稀土出口許可證申請中獲批的不到四分之一,歐企紛紛抱怨材料供應受限,成本猛漲。
在這種情況下,馬克龍就跳出來了。
此次峰會的閉門會議上,馬克龍向其他歐盟領導人提出主張時宣稱,歐盟需要權衡針對中國采取包括所謂《反脅迫工具法案》(ACI)在內的一切可用選項,而這也就是歐洲口中所謂的“核選項”。
![]()
這個《反脅迫工具法案》是個什么東西呢?
其實通俗來講,這就相當于歐洲的終極貿易武器,當他們感覺到“被脅迫”時就會掏出來,而其中就包括征收關稅、限制貿易、限制投資和采購等。
有意思的是,這個法案最初還是為了特朗普量身定做的,結果被美國關稅多次脅迫時沒用這個武器,反倒在中國管制稀土時拿了出來。
然而他們都忘了,中國為什么要出這一招,一個個都在喊冤,卻絕口不提自己干了什么好事。
去年這時候,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說是調查其實就是制裁。
而在中國出臺新規定之前,荷蘭又跟著美國封鎖芯片設備出口,明搶中國科技企業。
![]()
你打別人的時候叫“防衛”,別人反制就變成了“脅迫”,這邏輯真夠雙標的。
更何況,中國并沒有刻意去針對歐洲,中國商務部部長在10月21日已經講得十分清楚:新規定是依法完善出口管制體系的正常做法,目的是維護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和安全。
并且他還明確表示,中方會為合規的歐企提供審批便利。
也因此,歐洲這一出戲非但沒讓中國動容,反而暴露了自己的焦慮。 不過還是有人好奇,歐洲這招真的能管用嗎?中國又會如何應對?
歐洲的困境
事實很明顯,歐洲這招只是迫不得已出的下策,對中國的影響基本上微乎其微,為什么這么說?
表面上,歐盟這幾個老牌國家氣勢洶洶的,實際上歐洲內部早就四分五裂了。
德國作為制造業強國,寶馬、大眾的電氣化轉型進程,全都高度依賴中國稀土供應,而他們近三分之一的銷量也同樣在中國市場,這種深度綁定,讓德國政府的表態始終留有妥協的余地。
也就是說,德國隨時可能退出這個“核項目陣營”。
而匈牙利、希臘這些東歐國家長期受益于中國投資帶來的發展紅利,更不愿意攪進這趟渾水,損害自己的民生福祉與經濟利益。
![]()
更不用說法國自己,國內還有一攤爛賬沒處理,今年債務負擔將達到670億歐元,國家評級下降,在國際上早就沒多少話語權了。
馬克龍曾多次呼吁啟動這個項目應對關稅危機,但卻從沒真正取得過進展。
歐盟就更不可能了,中國作為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去年雙邊貿易額就超過8500億美元,稀土更是幾乎100%依賴中國,如果不想讓高科技產業走向崩潰,歐盟就不會選擇和中國撕破臉。
要說歐洲為何會落到今天的境地,其實全都是自己“作”出來的。
幾十年來,歐洲致力于搞“去工業化”,把制造業等一些低端產業外包出去,只留下高端設計和服務業。
![]()
盡管現在他們又開始喊所謂“產業回流”,但要重建原材料和生產體系,難度比想象的大。
據法國能源公司估算,即使全力開采,歐洲也至少需要8—10年才能形成完整稀土產業鏈。
再加上歐洲又缺乏戰略自主性,資本市場的分散和碎片化,成了科技創新活力的無形掣肘。
意大利前總理萊塔的報告指出,每年有高達3000億歐元的歐洲儲蓄被抽離,流向美國市場,為其科技項目輸血。
反觀中國,就穩多了,因為我們手里有足夠多的牌。除了稀土,中國在電池、光伏、磁材等領域也有全球領先的技術與市場優勢。
![]()
即便歐盟短期內找其他國家替代,中國也完全可以通過其他市場消化產能,不會受到致命打擊。
也正因如此,歐洲若真想啟動這項計劃,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歐洲今天面對的,不只是稀土短缺,而是對未來方向的選擇。要么繼續沉迷于搞對抗走向孤立,要么放下政治姿態,回到合作的理性軌道。
畢竟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零和思維只會讓自己越走越窄。
唯有互利共贏,才是走出困局的唯一出口。
參考資料:
- 觀察者網,《馬克龍急得跳腳:真沒招,歐盟就對中國啟動“核選項”》,2025.10.23.
- 中華網,《洲制造業因稀土供應短缺引發危機 供應鏈中斷加劇》,2025.09.20
- 新華網,《歐洲科技陷入創新焦慮》,2025.02.1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