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登封街頭,總能被那股焦香四溢的芝麻味勾住腳步。燒餅鋪子里,師傅手起手落,揉面、裹酥、貼芝麻、入爐,動作行云流水。不過幾分鐘,一個個外焦里嫩的焦蓋燒餅就熱騰騰地出爐了。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說來有趣,在登封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來登封兩件事,一看少林,二嘗燒餅。”這座小城因少林功夫名揚四海,卻也因這看似普通的燒餅,讓無數(shù)游客記住了這座城的味道。
傳承千年的老味道
你可知道,這焦蓋燒餅背后還藏著一段歷史故事?相傳南宋時期,岳飛曾到登封,百姓對他愛戴有加。后來聽聞岳飛被害,當(dāng)?shù)匕傩諔崙坎灰眩惆l(fā)明了這種燒餅,以表達(dá)對奸臣的痛恨。
最初的燒餅被做成烏龜形狀,放在火上烤制。人們邊吃邊念叨:“秦檜秦檜你是鱉,吃你的肉,喝你的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充滿故事性的燒餅漸漸演變成了如今的圓形。
![]()
據(jù)嵩山文化研究會考證,焦蓋燒餅的技藝可以追溯到漢代的胡餅工藝。登封地處中原要道,成為各地飲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驛站。經(jīng)過千年演變,最終形成了這道獨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一口燒餅的匠心獨運
別看只是個燒餅,制作起來卻大有乾坤。傳統(tǒng)的焦蓋燒餅制作要經(jīng)歷20多道工序,每一步都考驗著師傅的手藝和經(jīng)驗。
和面是關(guān)鍵。發(fā)面和死面的比例要拿捏得恰到好處,通常用六成發(fā)面搭配四成死面。這個配比還要根據(jù)季節(jié)變化靈活調(diào)整,夏天少一點,冬天多一點,全憑老師傅的手感。
成型更是技術(shù)活。每個燒餅都要經(jīng)過包酥、捶打、貼芝麻等步驟。芝麻必須提前浸泡一整夜,這樣烤出來才會香氣撲鼻,而且不易脫落。
![]()
烤制最見功夫。傳統(tǒng)的炭火爐子,先烙后烤,火候的把握至關(guān)重要。多一分則焦,少一分則不熟。老師傅們往往一守就是幾十年,才練就這身本事。
地道的登封焦蓋燒餅必須達(dá)到“放那兒能滾,敲著能響”的標(biāo)準(zhǔn)。即便是放涼了,依然保持著外焦里嫩的特質(zhì),連沒牙的老人都能享用。
令人難忘的三重口感
剛出爐的焦蓋燒餅,輕輕掰開,你能清晰地看到它的三層結(jié)構(gòu):
,密密麻麻的芝麻覆蓋在金黃的餅面上,厚度約莫三毫米,這就是“焦蓋”名字的由來。
中間是松軟咸香的內(nèi)層,油酥在這里完美滲透,既保持了面團(tuán)的松軟,又增添了濃郁的咸香風(fēng)味。
![]()
最下層是綿軟勁道的底層,保留了發(fā)酵面團(tuán)特有的彈性,厚度約有兩三厘米,吃起來特別有嚼勁。
最特別的是,上面的焦蓋可以整片揭下來,就像打開一個美味的寶藏。這種獨特的吃法,既有趣又美味,讓人回味無窮。
百變吃法,樣樣精彩
在登封,焦蓋燒餅的吃法可謂花樣百出。剛出爐的熱燒餅單吃就足夠美味,但當(dāng)?shù)厝诉€發(fā)明了更多誘人的吃法。
燒餅夾豆腐串是最經(jīng)典的搭配。剖開熱乎乎的燒餅,夾入鹵得入味的豆腐串和茶葉蛋,再淋上一勺辣椒油,那滋味,真是絕了!
![]()
搭配燴羊肉或胡辣湯也是不錯的選擇。把燒餅掰成小塊,泡在湯汁里,既能品嘗到燒餅的焦香,又能享受湯汁的鮮美,一舉兩得。
如今,為了迎合年輕人的口味,還出現(xiàn)了許多創(chuàng)新吃法。比如夾入梅干菜扣肉,或者搭配冰淇淋,給傳統(tǒng)美食注入了新的活力。
非遺技藝的新生
做燒餅是個辛苦活,從早到晚都要守在爐火旁。傳承人孫江林就因此落下了腰疾,但他依然堅守著這門手藝。“成了非遺之后,感覺肩上的擔(dān)子更重了。”他如是說。
如今在登封,除了老字號的孫家燒餅,高記燒餅也頗受食客青睞。每天清晨,店鋪前就排起長隊,有本地熟客,也有專程前來打卡的游客。
每次看到燒餅鋪前排隊的人群,我都會心生感慨。本地人熟練地點單:“夾倆豆腐串,多放辣!”游客們則迫不及待地品嘗著第一口燒餅,臉上寫滿驚喜。
這小小的燒餅,承載的不僅是千年的技藝傳承,更是幾代人的生活記憶。它用最樸素的方式,溫暖著每一個到訪登封的食客。
如果你來登封,別忘了嘗一嘗這地道的焦蓋燒餅。相信這一口酥香,一定會成為你對這座古城最美好的記憶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