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國巴黎的一起黃金盜竊案引起了廣泛關注。被盜的黃金包括加利福尼亞淘金熱時期的標本、18世紀由玻利維亞捐贈給法國科學學院的金塊、1833年由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贈予博物館的烏拉爾金塊,還有一塊1990年在澳洲發現的重量超過5公斤的金塊,損失估計高達150萬歐元。
![]()
![]()
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自然金展品 圖源:騰訊網
在這次盜竊案件中,竊賊將得手的珍貴自然金展品熔毀了,卻不知自己摧毀了無價之寶。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自然金的魅力。
![]()
自然金展品的融毀,
我們失去了什么?
博物館里的自然金展品,不是普通的金塊和金條,每一塊都是“會說話的金子”。
以巴黎失竊的自然金展品為例,一旦這些展品被熔化,將比普通金料被熔造成更為嚴重的后果,堪稱一場更大的悲劇,畢竟它們承載著重要的歷史、科學以及藝術價值。
也就是說竊賊盜走的不僅僅是黃金,他們分別是加利福尼亞淘金熱時期冒險家們賭上性命換來的時代見證;是18世紀玻利維亞礦工用血汗從深山里挖出的自然結晶;也是183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外交信物;而那塊5公斤重的澳洲金塊,更是見證了當年地質勘探的重大發現。
![]()
加州淘金時代 圖源:factinate.com
而另一方面,這些自然金作為“原生金”,所承載的原產地科學信息是無法替代的。
因為每一件展品就像原產地的一張“地質身份證”,上面記錄著晶體結構的“模樣”,共生礦物的“種類清單”,還有微量元素那如同指紋般獨一無二的“專屬密碼”。它好似地球這位偉大的“地質作家”,用億萬年的時間在原產地精心撰寫的一本“地質日記”,每一頁都承載著成礦作用的點點滴滴,是研究成礦作用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
此外,很多自然金展品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雕琢”下,具有奇特的造型或完美的晶體,是不可再生、無法復制的自然藝術品,其審美價值遠超本身原材料的價值。
而被竊的那塊最大的自然金,重5024克,尺寸達到了52.8×35.2cm,本身也是一件非常難得的藝術品。
![]()
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失竊的自然金展品 圖源:騰訊網
![]()
解碼自然金的自然魅力
![]()
“砂金”與“狗頭金”
自然金的獨特魅力,不僅僅在其本身“成分”,更在于其背后的“屬性”。
金元素源于宇宙中“超新星爆發”和“中子星的并合”事件,之后在原始地球的形成過程中,融入了地球。
作為宇宙的饋贈,這些金元素由于密度高,早期是沉入地核的。但是經歷了億萬年劇烈的地質活動,如在火山爆發過程中,伴隨巖漿巖的入侵,這些金元素才會被帶回地球淺表面。經歷漫長的地質演化,這些金元素最終會匯聚形成金礦床。
![]()
砂金的形成過程 圖源:beringseapaydirt.com
金礦床受地殼抬升等地質運動作用后,逐漸暴露于地表。隨后,在復雜的地表環境條件下,金礦床遭受各類風化作用,導致其破碎解體。
破碎后的金礦碎片進一步受到物理搬運作用,例如被水流搬運。在搬運過程中,金碎片與礫石等不斷發生碰撞、摩擦,其表面逐漸變得光滑,部分金碎片還會被磨蝕成極為細小的金粒,即所謂的“砂金”。
![]()
砂金 圖源:Science Photo Library
正因如此,早期的淘金者們都把目光投向了一些河谷的沉積物中,懷揣著各自的渴望,追尋著這散落于溪水中的點點金光。
有的砂金在局部聚集后,經歷構造擠壓作用,形成更大的金塊,被稱為“狗頭金”。“砂金”和“狗頭金”都是次生金,不同于原生金,它們經歷了地表風化搬運作用后沉積,不是在礦床的原始產地發現的。
![]()
湖南郴州展上的“狗頭金”,產地:澳大利亞 圖源:深圳市金雅福黃金珠寶博物館
![]()
自然金的“完美搭檔”——石英
我們平時逛博物館或者看礦展的時候,可能留意到展出的大部分自然金,都和一種白色石頭形成“完美搭檔”。有的自然金長在白色石頭的表面,有的和白色石頭相互依偎,形成色彩與質感對比,極具觀賞性,這種白色是石頭就是石英。
這種現象并非偶然,而是源于自然金與石英形成條件的緊密契合。
![]()
自然金“火焰”“E1 Fuego”,產地:美國加利福利亞 圖源:美國時尚礦物
石英這種礦物,在溫度處于200~400℃、壓力為中低壓的熱液環境里,就像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生長”的“溫床”,特別容易結晶。
巧的是,金也和石英有著相似的“喜好”,在類似的溫壓條件下,最容易從熱液里沉淀析出。當富含二氧化硅的熱液在巖層的裂隙中流動、冷卻形成石英脈時,金元素也不斷地在其中富集、結晶,最后就出現了我們看到的自然金和石英緊密相伴的現象。
![]()
自然金的美妙形態
在礦物學中,自然金屬于單質礦物。因為在自然界中,主要以金元素的形式存在,其主要成分是金,常含有銀Ag、銅Cu、鐵Fe、鉑Pt、鈀Pd等。
自然金屬于等軸晶系,理論上是可以形成規則的八面體或立方晶體晶形,但在自然界中極其罕見,通常呈樹枝狀、粒狀或鱗片狀集合體,極其罕見。
![]()
世界上最大的自然金單晶體。第一塊和第三塊,由Rakovan于2014年鑒定認證的、世界上最大的天然金單晶體。后來,他確定中間那塊形似“高爾夫球”的標本并非單晶體。圖源:Miami University
通常在石英脈中,產出的是不規則的粒狀或片狀集合體,有的雖然生長空間受限,但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有穩定含金熱液供給的條件下,會長成樹枝狀。這些展品在自然界極其罕見。
![]()
呈樹枝狀、粒狀或鱗片狀自然金集合體 圖源:finemineral.com
![]()
世界著名自然金藏品巡禮
自然金中一些具有強烈藝術與收藏屬性的展品,常常具有精美絕倫的形態,展現了大自然無與倫比的造型能力。它們和白色石英共生組合,形成的天然色彩與質感對比,也極具觀賞性。而擁有完好晶形的自然金,在自然界中鳳毛麟角,是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終極珍品。
我們一起來品鑒那些世界聞名的“自然金”藝術品。
![]()
“信念之手”和“辛迪的驕傲”
“信念之手”(The Hand of Faith),其形態酷似人手,晶體粗大完美,是晶體形態與象征意義的完美結合。1980年9月26日,凱文·希利爾(Kevin Hillier)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金奧韋(Kingower)附近使用金屬探測器發現了它。
![]()
“信念之手”(The Hand of Faith),產地:澳大利亞 圖源:worldrecordacademy.org
這塊金塊重達875金衡盎司(約27.21公斤),埋藏于地表之下,是用金屬探測器尋得的最大金塊,其尺寸為47cm×20cm×9cm。這塊金塊的復制品在多家金塊賭場內展出,包括勞克林金塊賭場(Golden Nugget Laughlin)和大西洋城金塊賭場(Golden Nugget Atlantic City)。
之后,在1985年,距離這塊“信念之手”發現地僅500米處,發現了另外一塊聞名世界的自然金“辛迪的驕傲”(Cindy's Pride),其命名源于發現者在挖掘出這塊寶藏時身邊陪伴的獵犬辛迪。其重約159.3金衡盎司(約5公斤)。
![]()
形態之美典范:美國“金龍”
美國加州的科羅拉多石英礦是著名的黃金礦帶,產出過諸多世界著名的自然金標本。如金龍 (the dragon)、狐尾“Bristecone”、火焰“E1 Fuego”等。這些標本發現之初,含有綠泥石的粘土覆蓋了整個礦囊,包裹了石英、黃金以及整個底巖。
為了不損壞標本,必須用工具小心的一點點去除。因為晶體和“金葉”多與基巖微妙的連接在一起,其中“礦囊之作”清洗和準備過程長達6個多月,最終不僅得到了精美的標本,也得到了保存最為完好的最精美的自然金礦囊!這為結晶學研究提供了無限可能。
![]()
“礦囊之作” ,產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圖源:時尚礦物
而“金龍”也有著非常脆弱的基巖,在清洗了巖石后就露出了黃金的晶體。頂端晶體呈現出有趣的形狀,在快要完工時,在底部發現了更多的石英覆蓋的自然金晶體!兩天后,金龍的腿部也完美呈現,它像極了一條搖頭擺尾的龍立在白色基巖之上。雖然只含有約200g(7盎司)的黃金,卻無可厚非地在全球著名的自然金標本,甚至是所有礦物標本中占據一席之地。
![]()
“金龍”,產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藏于休斯頓自然科學博物館圖源:時尚礦物
![]()
“霹靂王”——世界上最長的自然金
其長度為52cm,重達3654克,2013年發現于澳大利亞西部著名的荷甘(Hogan)金礦。因其獨特的形狀酷似“閃電”,發現者為其賦予了這個名字。
2014年首次在美國圖森礦博會上展出,引起轟動而世界矚目;2015年在北京礦博會上亮相,引起包括CCTV在內的眾多著名媒體的競相報道。
由雜質含量較高的低品位自然金在富含氯化物的地下水作用下,重新聚集、沉積并結晶成為高品位的自然金精品。它整體為扁平的樹枝狀,表面粗糙,仔細觀察它的頂部,可看到細小的平行連生的八面體狀結晶形態。
![]()
世界上最長的自然金——“霹靂王”(Thunder Bolt) 產地:澳大利亞 圖源:https://kristalle.com/tucson-show-report-4-tgms/
![]()
“華北金蟾”
產于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料堰金礦,純度可達90%以上,是山西省有史記載以來發現并保存下來最大的一塊狗頭金,現藏于山西自然博物館。
其重達425克,形酷似蟾蜍,故取名為“華北金蟾”,蘊含著東方文化中深遠的吉祥寓意,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與向往。
![]()
“華北金蟾”,產地:中國山西大同 圖源:https://www.ngtc.com.cn
此外,還有很多世界聞名的自然金藏品,如 “金臨天下”、“大三角”等,你還知道哪些有著名的自然金藏品?歡迎評論區留言。
![]()
熔爐之外真正的價值
自然金的真正價值,不在于其能熔鑄成多少克黃金,而在于其承載的地球記憶、造化神工和人文故事。盡管自然金展品遭遇了熔化的命運,其物質實體不復存在,然而,這些藏品蘊含的科學意義與藝術價值并未因此消散。通過對其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廣泛的展示,它們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得以延續,獲得了永恒的傳承。
下次,當你在博物館凝視這些珍貴的自然遺存時,一定能親身感受這份來自地球深處的永恒魅力。
參考文獻:
[1]Largest Gold Nugget Found with a Metal Detector: The Hand of Faith. https://www.worldrecordacademy.org/2023/.
[2] 聽得見的博物館:狗頭金. 山西地質博物館 山西省自然資源廳宣傳中心, 2020.05.27.
[3] 從宇宙星辰到地球深處的永恒饋贈——自然金,劉光華自然遺產博物館,2025.10.17.
[4]Mineralogist John Rakovan:Solv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world's finest gold specimen with Los Alamos Neutron Science Center. https:// Miami University
[5]“霹靂王”——世界最長自然金,劉光華自然遺產博物館,礦物與寶石廳.
[6] Lode, Placer, and Alluvial, oh my! Which type of gold should I mine? https://beringseapaydirt.com/2023.3.7.
[7]CE美國時尚礦物開發項目-科羅拉多石英礦, 美國時尚礦物. 2016.4.28
[8] Tucson Show Report 4 – TGMS. https://kristalle.com/tucson-show-report-4-tgms/
來源:上海自然博物館
編輯:LYang
轉載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場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