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前三季度的“新三樣”產品出口情況來看,我國制造強市、工業大市的格局,正在發生變化。相關外貿數據表明,高耗能、低技術產品逐漸失去市場,綠色、智能產品成為剛需,制造強市、工業大市也需要據此加快轉型升級。
這不是簡單的增速快慢問題,而是諸多工業城市能否保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從已經公布的2024年數據及今年1-9月的數據來看,制造強市的“新三樣”產品出口,已呈現清晰的梯隊狀態,差距大到讓人意外。
上海和深圳穩居前兩位,上海前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長11.3%,“新三樣”產品保持著超千億元的規模,同比增長6.3%。具體來看,鋰電池出口321.5億元,增長20.7%;上汽的混動汽車出口飆升至196.1億元,增速達2.1倍,液貨船出口206.3億元,暴漲82.7%,上海的高端制造底蘊可見一斑。
![]()
![]()
深圳今年前三季度的“新三樣”出口為858億元,同比增長20.1%,接近2024年全年996.9億元的規模。鋰電池、電動汽車在1-5月分別貢獻288.7億元、111.8億元,增速達33.1%、16.7%。
第二梯隊的陣容龐大,位列工業15強城市的蘇州、杭州、成都、廣州、東莞、佛山、重慶、寧波、天津、南京等都在這個區間,也各有爆點與亮點,鮮有表現不佳者。
珠三角地區除了深圳領跑,廣州、東莞、佛山在“新三樣”方面都有布局,但差距非常明顯。廣州2025前三季度的“新三樣”出口達172.6億元,增長46.7%,9月單月增速沖到了93.3%,但占全市出口比重僅3%,依然是傳統外貿為主,新動能還沒完全起來。東莞上半年實現鋰電池出口109億元,增長42.7%。佛山2025上半年“新三樣”出口11.3億元,81%的增速看似兇猛,但基數太小。
成都上半年實現“新三樣”出口141.5億元,同比翻番,光伏產品與鋰電池出口暴增。寧波繼去年鋰電池出口增長3成,今年仍保持高增速,歐洲訂單不斷。重慶同樣是在2024年基礎上保持了穩定增長,但新能源占比很低,難以與其汽車出口相比。
部分老牌工業城市,北京、無錫、常州,在“新三樣”方面比較低調。
“新三樣”出口的真正價值,是可以讓工業城市憑此擺脫對傳統產業的依賴。
要知道,工業城市的轉型升級,從來不是新建幾個工廠那般簡單,而是要從能源、技術到供應鏈的全面解構。
![]()
比如蘇州就證明了傳統制造強市如何巧妙轉身。隨著寧德時代蘇州基地的產能釋放,以及特斯拉供應鏈的本地配套,讓蘇州在電子代工和機械裝備這兩大出口主力產品之外,靠著“新三樣”,實現裝備制造業出口的高增長,可以說是既保住了傳統優勢,也抓住了新風口。
當然,不是所有城市都得擠在“新三樣”的賽道上發力。那些“新三樣”沒跑出來的工業強市,也有自己的考慮。
“新三樣”是風口,但不是唯一的風口。每個工業城市都有自己的家底,比如重慶的摩托車可以往電動化、智能化方面改進,已有企業推出續航200公里的電動越野摩托,在東南亞市場大受歡迎。
“新三樣”產品出口的差距,本質是制造強市在產業布局、優化方面的差距。
上海、深圳作為領跑者,早早布局了全產業鏈,或將本地資源和新能源深度綁定。成都、寧波、天津等表現優異的城市,接住了龍頭企業的產能外溢,也找準了細分賽道。廣州、佛山等城市,雖然踩對了風口,但產業鏈不夠完整,還在補配套的課。而少數城市要么沒看懂趨勢,要么猶豫著錯過了最佳窗口期。
![]()
![]()
![]()
轉型確實不只有“新三樣”這一條路。只要能夠把傳統優勢和新興技術充分結合,照樣能拿到全球市場的入場券。但相關城市必須放棄“等靠要”的心態,或者像深圳那樣,給民企創新松綁,或者像蘇州那樣,對接龍頭企業打造供應鏈配套,僅以保守思維做所謂“深耕細分市場”的事,則會有掉隊的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