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尾樓曾是中國房地產市場調整期的痛點,不僅吞噬購房者的財富與安居希望,更沖擊市場信心與金融穩定。2024 年以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多部門打出政策 “組合拳”,從短期攻堅到長效機制構建形成完整閉環。這場以 “保交房、防爛尾” 為核心的制度革新,正推動中國房地產市場從 “高速擴張” 向 “高質量發展” 轉型,“再無爛尾樓” 的目標正在從政策承諾逐步照進現實。
![]()
政策邏輯:從應急處置到系統重構
爛尾樓的本質是資金鏈斷裂與監管缺位的雙重產物,住建部新政跳出 “頭痛醫頭” 的短期思維,構建起 “長短結合、標本兼治” 的治理框架。這一政策體系的邏輯演進清晰可見:先通過應急措施化解存量風險,再以制度改革阻斷新增風險,最終實現市場生態的根本性重塑。
在存量風險化解層面,“保交房攻堅戰” 成為首要抓手。2024 年 4 月 30 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 “保交房” 概念,從 “保交樓” 到 “保交房” 的表述升級,彰顯政策對交付質量與購房者權益的雙重重視。住建部牽頭建立國家、省、市三級工作專班,通過全國保交房信息系統實現 “一套房一檔案” 精準管理,交付一套、銷號一套。截至 2024 年底,全國已交付住房 338 萬套,江西新余、甘肅金昌等 6 個城市保交房項目交付率達 100%,74 個省、市交付率超八成,存量爛尾風險得到有效緩釋。
![]()
![]()
金融支持體系的升級為攻堅提供關鍵支撐。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在 297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鋪開,“白名單” 制度實現融資精準滴灌 —— 截至 2024 年 11 月,“白名單” 項目貸款審批通過金額達 3.6 萬億元,預計年末超 4 萬億元,確保資金跟著項目走、直達建設端。這種 “項目融資替代總部信用融資” 的轉變,從根源上避免了資金被房企挪用擴張的風險,讓金融活水真正流向保交付一線。
制度突破:現房銷售筑牢風險底線
住建部部長倪虹在《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一文中明確提出 “推進現房銷售制,實現所見即所得”,標志著房地產銷售制度迎來結構性升級。這一政策并非對預售制的簡單否定,而是構建 “現房為主、預售為輔” 的二元體系,通過制度設計切斷爛尾風險傳導鏈。
現房銷售制的核心價值在于重構權力平衡。在傳統預售模式下,購房者需承擔資金占用、市場波動與工程質量三重風險,而現房模式將風險轉移至開發商端,迫使企業以實物品質贏得市場認可。湖北荊門城控?易居苑項目作為現房銷售試點,106 套房源開盤即售罄的案例,印證了市場對 “零交付風險” 的強烈需求。數據顯示,全國現房銷售占比已從 2020 年的 12.7% 躍升至 2024 年的 30.84%,2025 年前三月更是達到 36%,市場基礎的成熟為政策落地提供了堅實支撐。
對于保留的預售項目,監管力度空前加強。2024 年多地曝出的預售資金挪用案例推動監管機制升級,第三方托管、節點撥付、全程審計等措施全面落地,實現預售資金 “專款專用、閉環管理”。這種 “留后門、堵漏洞” 的設計,既兼顧部分房企的資金需求,又通過剛性約束防范新風險產生,體現了政策的漸進性與務實性。
![]()
多方協同:構建責任明晰的治理生態
爛尾樓的治理需要打破部門壁壘,形成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協同發力的格局。住建部新政通過壓實各方責任,構建起 “各負其責、齊抓共管” 的治理生態,為 “再無爛尾樓” 目標提供保障。
地方政府的屬地責任被擺在突出位置。要求城市政府全面排查在建已售項目,建立問題臺賬,實行 “綠黃紅” 分級管理與 “一項目一策” 處置方案。江西新余搭建政銀企溝通平臺,遼寧提前完成年度保交房任務,各地通過創新實踐證明,地方政府的主動作為是化解局部風險的關鍵。同時,司法力量的介入為難題破解提供保障,法院對保交房項目審慎采取財產保全措施,提高破產重組效率,確保購房人權益在司法程序中得到優先保護。
房企的主體責任被空前強化。新政明確要求房企制定處置方案,通過資產處置、股權融資等方式自籌資金,對違法違規、挪用資金的企業堅決查處,杜絕 “金蟬脫殼” 現象。從企業實踐看,碧桂園 2024 年前三季度交付 23.5 萬套房屋,龍湖實現約 10 萬套品質房源交付,頭部房企的示范效應加速行業形成 “交付優先” 的共識。金融機構則落實盡職免責規定,做到 “應貸盡貸”,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加快貸款審批發放,形成金融支持與風險防控的平衡。
長遠價值:邁向高質量發展新范式
“再無爛尾樓” 的政策承諾,本質上是房地產行業發展邏輯的深刻變革。新政不僅著眼于風險化解,更致力于構建 “安全、舒適、綠色、智慧” 的住房供給體系,推動行業從 “規模擴張” 向 “品質競爭” 轉型。
行業生態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現房銷售制顯著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加速資金實力薄弱、運營能力不足的中小房企出清,推動資源向優質企業集中。同時,“高周轉” 模式因資金占用周期延長而難以為繼,房企被迫轉向精細化運營 —— 海南等試點區域已出現房企主動升級建材標準、優化戶型設計的案例,品質差異正成為核心競爭力。這種轉型雖然帶來短期陣痛,但為行業長期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政策協同效應逐步顯現。城中村改造與存量房收購政策成為重要配套:2024 年新增 100 萬套改造規模的基礎上繼續擴大,貨幣化安置與保障性住房轉化相結合,既消化存量商品房,又滿足民生需求。這些措施與銷售制度改革形成合力,推動房地產市場從 “增量時代” 平穩邁向 “存量提質時代”。
從 “保交樓” 到 “保交房”,從資金紓困到制度重構,住建部新政正在書寫房地產市場治理的新篇章。雖然當前部分復雜項目的處置仍面臨挑戰,現房銷售制的全面落地還需配套政策持續完善,但 “再無爛尾樓” 的目標已具備清晰的實現路徑。隨著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與市場生態的逐步優化,購房者 “安居無憂” 的期待終將成為現實,中國房地產市場也將在高質量發展軌道上實現更可持續的增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