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成千上萬個姓氏,每個姓氏都有其獨特的來歷,如今那些不起眼的姓氏,在上古時期可能頗為有名。
就比如“姬”姓,雖然如今已經不太常見,但卻是華夏始祖“黃帝”的姓氏。
還有六個“官后代”姓氏,如今這六個姓可能不太常見,但是他們的祖上一定當過大官……
![]()
“三公”之姓
如果要形容一個人在古代朝堂上地位很高,那么就會說他“位列三公”。
《禮記》中記載,“三公”指的是司馬、司徒、司空這三個官職。
然而,這三個官職不只是官職,它們還是一些人的姓氏。這三個官職為什么能稱為姓氏呢?當然是因為它們“大”了。
![]()
“司馬”這個姓的來源有很多種,最常見一種說法是“司馬”起源于“程”。
周宣王在位時期,朝中有一位掌握軍事大權,官居司馬的大臣叫程伯休父。
程伯休父的祖先是重黎,重黎是唐堯手下的重臣,乃是司掌天地之官,非常厲害。
![]()
程伯休父作為重黎的后人,也繼承了祖先的才能,屢次在戰場上立功,功勛卓越。
他曾領命進攻徐國,大獲全勝,周宣王就封他當了司馬。
之后程伯休父又進攻薛國,再次立下大功,于是周宣王特許程伯休父以“司馬”為姓。
![]()
程伯休父有兩個兒子,長子名叫仲庚,次子名叫仲辛。
其中長子仲庚繼承了程伯休父的司馬職位,因此他這一脈就改姓了“司馬”,而次子仲辛那一脈則是承襲了程伯休父的爵位安定侯。
之后他又帶著他這一脈的族人移居到了太原,而且沒有改姓。依然姓程。
![]()
這便是“司馬”的第一種起源,這個故事已經流傳了兩千七百多年,司馬家的人和程家的人都知道這件事,因此他們都奉程伯休父為祖先。
第二種說法是,“司馬”源于“羋”姓。
春秋時期,楚國的大司馬子反以官職為姓,他的后人就改姓“司馬”,而子反本來應該姓“羋”。
![]()
第三種說法是,“司馬”源于“姬”姓,得姓始祖晉國的韓厥。
春秋時期,晉國大司馬韓厥以官職為姓,留下了一支以“司馬”為姓的后人。
“司馬”的起源有很多,但不管是哪一支“司馬”,他們的祖先都曾位居司馬,這是毫無疑問的。因此,姓司馬的人祖上一定當大官。
![]()
其實司徒和司空也差不多,這兩個姓氏的傳承與司馬姓大差不差。
司徒這個姓可有來頭,在上古時期,司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官職,負責管理土地。
唐堯在位的時候,舜就擔任“司徒”一職,因此,舜帝其實就是“司徒”姓的得姓始祖。
![]()
舜從堯的手中接過帝位后,就把司徒一職讓給了契,這個契被視為“商姓始祖”,但是由于他曾擔任司徒,因此他的后人中也有一支姓“司徒”的人。
雖然契也算是第一代“司徒”,但是大部分情況下,人們還是將舜視為“司徒姓始祖”。
![]()
還有一支比較出名的“司徒”姓,源于子姓,這一支的得姓始祖是申徒狄。
“申徒”其實“司徒”,官職是一樣的,只不過寫法不一樣而已。
商朝的司徒就叫做“申徒”,申徒狄的后人為了與商朝劃清界限,于是便改回了“司徒”。
![]()
司徒狄的后人之所以要急著脫離商朝,是因為司徒狄就是因商朝而死的。
司徒狄是商朝的皇家成員,與商紂王一樣,都姓“子”。
雖然司徒狄是紂王的親戚,但是他見紂王淫亂暴虐,不愿在他手下為臣。
但司徒狄他不想背棄祖先,于是便自己抱石投淵而死。
![]()
司徒狄的壯舉還給后世留下了一個成語叫“負石赴淵”。
司徒狄的后人為了與商朝撇清關系,不但改“申徒”為“司徒”,還舍棄了“子”姓,改姓了“司徒”。
有一部分是司徒狄的后人遷居孤竹國之地,后來成為蒙臺氏一族,改姓蒙氏、臺氏,世代相傳至今。
![]()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兩種之外,“司徒”姓還有很多種起源,但不管是哪種起源,全都與“司徒”這一官職有關,無一例外。
前面提到。虞舜即帝位之后,讓契擔任了司徒,與此同時,他還任命了一位司空,而這位司空便是夏禹。
![]()
古代的司空相當于“工部尚書”,負責管理全國的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也包括在內,所以大禹就是干這個的。
大禹治水期間,他就擔任司空一職治理好水患之后,大禹立了大功,于是虞舜便賜他“以官職為姓”,因此大禹的后人中有一支姓“司空”的。
![]()
時至今日,司馬、司徒、司空這三個復姓都已不多見,司馬還好點,司徒和司空是真的非常稀有。
這三個復姓雖然已經成為了稀有姓氏,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三個姓氏都很有來頭,得姓始祖都是大官。
不過可能也正因為如此,這些姓氏才會變得如此“稀有”。
![]()
實用型姓氏
除了“三公”之外,還有一些姓氏與大官有關,就比如“史”姓。“史”姓的得姓始祖是一位大名人,造字的倉頡。
倉頡是黃帝手下的史官,他造字其實就是為了更好地記錄歷史。
倉頡創造出文字來之后,黃帝也賜他以官職,讓他姓。于是倉頡的后人中就有了一脈姓“史”的。
![]()
史官雖然是個沒有實權的文官,但就算是皇上也不愿意招惹史官,畢竟史官的“春秋筆法”可不是鬧著玩的,隨便改兩個字就能讓一個人遺臭萬年。
除了史官,還有一個官也不能惹,那就是“法官”。
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法官叫皋陶,他就是虞舜手下的法官。
![]()
當法官得講“理”,所以皋陶的后人其實是姓“理”的。
“理”姓傳到商紂王的時候,變得有些沒用,因為商紂王完全不按照法律辦事,他說什么是什么。
當時在朝中擔任法官的“理”姓之人為了維護法律的尊嚴,直言進諫,結果被商紂王給殺了。
![]()
商紂王不僅要殺了這位法官,還要殺這位法官的孩子,幸好法官的妻子提前帶著孩子逃走了。為了躲避追兵,母子二人躲進了一片李子林,兩人靠吃李子活了下來。
于是,母親給孩子改名姓“李”,這便是“李”姓的由來。
![]()
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錢也非常重要,管“錢”的官員也很重要。
傳說中那位長壽的老人“彭祖”,其實并不姓“彭”,他本名叫篯鏗。
篯鏗為唐堯立下大功,被封在彭地,所以他的后人才改姓“彭”,而他也稱為了“彭祖”。
![]()
不過,彭祖的后人并不是全都去了彭地,還有一支留在了京城,因為他們是京城管理財政和錢幣的官員。
由于他們家本來就姓“篯”,再加上他就是負責管理錢幣的,所以他這一脈就開始姓“錢”了。
![]()
綜上所述,這六個“官后代”專屬姓氏分別是司馬、司徒、司空、史、李、錢。
除了這三個復姓之外,其他三個單姓其實還挺常見的,“趙錢孫李”中就占了兩個。
你還知道哪些與姓氏有關的小故事?可以在評論區分享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