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參議院近期的一則訴訟決定,在當地政壇掀起不小的波瀾。
前選舉專員頌猜?斯里蘇提亞空在臉書上公開表態,直指參議院對參議員南塔納?南塔瓦羅帕斯提起的 “嚴重道德失范” 訴訟,是上議院多數派帶有 “偏見的判斷”。
盡管參議院以 130 票贊成、26 票反對的結果,遠超認可道德委員會調查結果所需的五分之三多數,可在頌猜看來,這樣的裁決不僅開創了存疑的先例,更難讓公眾真正信服。
早在2024 年泰國大選的大規模舞弊指控還在調查中,公眾對參議院本就偏向負面的看法,似乎又因這起訴訟添了一層疑慮,
畢竟此次大選結果里,與當前執政的自豪泰黨及其武里南府大本營有關聯的當選者人數異常偏多。
而被訴訟的南塔納,偏偏是少數被認為合法當選的參議員,她還曾多次嘗試推遲上議院對多個可能調查腐敗參議員的獨立機構的任命投票,只是均未成功。
那么,參議院此次對南塔納的處理,真的符合準則規定,還是如頌猜所說,帶著難以言說的偏見呢?
![]()
從個案看參議院執法的雙重標準
在泰國參議院近期的議程中,參議員南塔納?南塔瓦羅帕斯的案件格外引人注目。
參議院以 130 票贊成、26 票反對的結果,遠超所需的五分之三多數,正式對南塔納提起 “嚴重道德失范” 訴訟。
究其原因,竟是南塔納在與另一位參議員的競爭失利后,情緒激動下將對方貶低為 “兜售豬肉的騙子”。
參議院道德委員會認定,這一言論不僅對特定職業存在偏見、不尊重他人尊嚴,更損害了參議院的整體聲譽,因此需以 “嚴重道德失范” 定性。
![]()
然而,這一看似 “維護道德” 的決定,卻遭到了前選舉專員頌猜?斯里蘇提亞空的公開質疑。
頌猜指出,在參議院內部,并非只有南塔納存在違規言行記錄,其他被指控言語不當甚至涉及性行為不端的參議員大有人在,但這些人從未像南塔納這樣,面臨如此嚴厲的紀律處分。
頌猜直言,參議院對南塔納案件的處理,明顯存在 “雙重標準”,這種區別對待難以讓公眾信服。
更具對比性的案例,是前上議院副議長差林?波隆勒的事件。
差林曾被指控強奸 5 名未成年少女,年齡最小的僅 14 歲,最大也不過 17 歲,其行為已明確觸犯刑法,性質遠比一句口角嚴重。
可即便如此,參議院不僅未主動啟動類似南塔納案的 “嚴重道德失范” 訴訟程序,甚至在事件初期,還曾有過投票同意差林享有國會開會期間豁免權的舉動。
一邊是對一句爭議言論的 “重拳出擊”,一邊是對嚴重違法指控的 “消極應對”,參議院執法的選擇性顯露無遺。
![]()
南塔納案背后的權力博弈
南塔納在參議院中的特殊身份,或許是這場爭議的關鍵伏筆。
在 2024 年泰國大選充滿爭議的背景下,南塔納是少數被各方普遍認為通過合法途徑當選的參議員,這一身份讓她在參議院中擁有了獨特的立場。
更重要的是,她曾多次嘗試推遲上議院對多個權力強大的獨立機構的任命投票。
這些機構包括負責調查腐敗問題的國家反腐敗委員會(NACC)、監督選舉過程的選舉委員會,以及擁有重要司法裁決權的憲法法院。
而這些機構未來極有可能將調查矛頭指向涉嫌腐敗的參議員,南塔納的舉動無疑挑戰了參議院內部長期存在的權力庇護網絡。
![]()
此時的泰國政壇,本就因大選舞弊爭議陷入信任危機。
2024 年泰國大選落幕不久,大規模舞弊的指控便接踵而至,目前相關調查仍在進行中,公眾對選舉公正性的疑慮遲遲未能消散。
更引人關注的是,此次大選結果顯示,與當前執政的自豪泰黨及其武里南府大本營有關聯的當選者人數異常偏多。
這種明顯的黨派傾斜,讓公眾對選舉過程的公平性更加懷疑,也使得作為政治架構重要組成部分的參議院,本就處于負面評價的漩渦之中。
在這樣的背景下,針對南塔納的道德訴訟,難免讓人產生更多聯想。
分析人士指出,從泰國政治的過往來看,“道德指控” 往往成為排除異己的重要工具。
南塔納此前多次阻撓獨立機構任命,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而這場道德訴訟,更像是一次 “先發制人” 的報復,目的是清除這個可能破壞內部 “默契” 的不穩定因素。
畢竟,若那些獨立機構順利完成任命,一旦展開對腐敗參議員的調查,將會對現有權力格局造成巨大沖擊,而南塔納的存在,無疑是這一過程中的 “絆腳石”。
![]()
參議院執法彈性與信任危機
泰國《參議員道德準則》本應是規范議員行為的剛性標尺,但其實際執行卻充滿彈性空間。
準則明確劃分三大部分,涵蓋意識形態倫理、核心價值觀與一般倫理,參議院適用版本還額外增設第四部分規范公務道德行為。
其中明確規定,僅違反意識形態倫理條款會自動認定為 “嚴重不當行為”,違反其他條款需結合行為性質、影響等多重因素綜合判斷。
南塔納的言論爭議本應歸入一般倫理范疇,需審慎評估影響后判定是否構成 “嚴重不當行為”,但參議院卻直接啟動最高級別紀律程序。
更關鍵的是,參議院掌握準則的最終解釋權與執行主導權,當規則的解釋權被權力左右,準則便失去了應有的公正性,淪為可隨意調整的工具。
雪上加霜的是,參議院自身的制度屬性本就先天不足。其成員并非由民眾直選產生,自誕生起就背負 “非民主”“精英主義” 的標簽。
在 2024 年大選舞弊爭議未平息、公眾對政治機構信任度低迷的背景下,參議院不優先推動選舉舞弊調查。
反而將精力放在南塔納的言論爭議上,這種 “避重就輕” 的選擇,進一步加深了公眾對其 “維護既得利益” 的負面認知。
![]()
從差林性丑聞的處理中,更能看出參議院的被動與敷衍。
僅在輿論壓力下才讓差林辭職;猜亞攀性侵案已有警方證據支撐,參議院卻以 “未接到協調” 為由擱置道德審查。
一次次選擇性應對,不斷消耗著公眾對參議院的信任,使其陷入 “越解釋越失信” 的惡性循環。
![]()
爭議背后的深層危機
參議院的 “選擇性執法”,早已引發跨領域的質疑浪潮。前選舉專員頌猜并非孤例。
前高級法官瓦?廷薩米也公開發聲,將性丑聞未決案件與南塔納案并列。
尖銳質問:“為何涉選舉舞弊和嚴重道德問題的案件遲遲不處理,卻優先清算一句諷刺言論”。
![]()
這種質疑迅速蔓延至民間,引發強烈的公眾不滿。
差林性丑聞中,參議院曾試圖給予其國會豁免權的表決結果,一度引發民眾抗議浪潮;如今南塔納案的處理方式,再次點燃公眾對 “雙重標準” 的怒火。
兩次爭議疊加,讓泰國公眾對政治體系的信任持續下滑,原本就脆弱的民主信任基礎,面臨進一步崩塌的風險。
更嚴峻的是,這場爭議暴露的是泰國民主制度的深層隱患。頌猜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權力壟斷規則解釋權的行為,會系統性侵蝕民主根基。
當參議院可根據自身利益靈活調整執法標準,當 “正義” 成為派系斗爭的工具。
泰國民主便陷入了 “規則失效” 的困境。南塔納案如同一個警示信號,揭示出權力馴化規則后,民主制度面臨的結構性危機。
![]()
結語
泰國參議院的 “選擇性執法” 爭議,遠非簡單的道德糾紛,而是民主制度運行失靈的縮影。
從南塔納案的雙重標準,到制度漏洞下的執法彈性,再到公眾信任的持續流失,每一環都指向權力對規則的扭曲。
若不能打破 “權力凌駕規則” 的困局,不能重建公眾對政治機構的信任,泰國民主將在自我消耗中逐漸迷失方向,這場看似偶然的爭議,終將成為檢驗民主韌性的關鍵考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