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和中國很相似?有個去匈牙利旅游的朋友告訴我,匈牙利人黑發黑眼,皮膚帶淺黃調,鼻梁不高,臉型扁平,跟典型歐洲人不一樣,反而和中國人一樣,而且他們吃飯喜歡吃土豆燉牛肉,這在西方很少見,反而和中國北方的飲食習慣差不多。
這讓我想起來十九世紀詩人裴多菲在詩里就寫過,匈牙利祖先從亞洲長途跋涉到多瑙河,建立家園。他說的亞洲,會不會是中國?
![]()
匈牙利和匈奴有關系?
19世紀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詩中那句“祖先從亞洲長途跋涉到多瑙河”,讓匈牙利人都篤定自己的祖先來自亞洲。即便到了現代,現任總理也篤定地說:“匈牙利人來自東方,我們的祖先毫無疑問來自亞洲”,這種對東方根源的認同,在歐洲國家中極為罕見。
不過,“來自亞洲”的說法雖無爭議,但具體來自亞洲的哪個角落,卻成了困擾史學界幾百年的謎題。最廣為人知的說法,莫過于“匈奴后裔說”。
這個說法并非空穴來風,早在晚清時期,章太炎在《匈奴始遷歐洲考》、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都對此有過論述,連西方漢學家也曾熱衷追捧這一觀點。
![]()
匈奴作為我國古代北方的“百蠻大國”,并非單一民族,而是由蒙古人種、高加索人種及混合人種組成的族群聯盟,內部語言更是涵蓋阿爾泰語系諸語支。公元46年匈奴南北分裂后,南匈奴歸附東漢,逐漸融入中原。
有趣的是,公元4世紀的中亞草原突然出現了一支善戰的“匈人”政權,他們一路西進,在阿提拉的帶領下建立起橫跨歐亞的帝國,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
正是這層“匈”字關聯,讓人們自然將匈人與匈奴、進而與匈牙利聯系起來。
更關鍵的是,匈人帝國在5世紀崩潰后,直到9世紀才出現關于匈牙利祖先“馬扎爾人”的明確記載,這中間近400年的歷史空白,成了“匈奴后裔說”難以逾越的障礙。目前匈牙利科學院更認可的說法是:馬扎爾人的直系祖先來自烏拉爾山脈附近,與芬蘭人同屬烏拉爾語系烏戈爾語族。但這并不意味著與東方游牧民族毫無關聯。
![]()
和中國有哪些相似?
先看外貌特征。去過匈牙利的人大多有這樣的感受:當地不少人并非典型歐洲人的金發碧眼、高鼻深目,反而有著黑發黑眼、皮膚偏黃、臉型扁平的特征,與中國北方人頗為相似。
![]()
雖然經過千年歐洲化進程,匈牙利人仍保留著比周邊民族更明顯的東亞人種特征,這也成了“東方起源說”最直觀的論據之一。
語言方面的相似性更具戲劇性。匈牙利語屬烏拉爾語系,與漢語確實沒有直接親緣關系,這一點學術界已有定論。但令人驚嘆的是,歐洲絕大多數國家都遵循“名在前、姓在后”的命名習慣,匈牙利卻獨樹一幟地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方式,與中國完全一致。
比如總理歐爾班?維克托,“歐爾班”是姓,“維克托”是名,這種排序在歐洲堪稱“語言孤島”上的文化特例。更有趣的是,匈牙利語中對父輩的稱呼讀音近似“阿爸”,與漢語里的“爸爸”發音頗為接近,這種巧合實在讓人浮想聯翩。
![]()
民間習俗與藝術審美上的共鳴,更是把這種“親緣感”拉滿。音樂領域最具代表性:匈牙利民間音樂普遍采用五聲音階,這在以七聲音階為主的歐洲音樂體系中極為罕見。仔細聆聽匈牙利民歌《黑維茲的睡蓮》,其悠揚婉轉的曲調與中國陜北的《蘭花花》、內蒙古的《草原之夜》有著驚人的相似。更讓人意外的是嗩吶這種典型的中國樂器,竟然在匈牙利十分流行。
傳統儀式與信仰上的相似性更顯深厚。匈牙利先民有崇拜日月的傳統,每逢重要節日都會舉行祭祀儀式,這與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祭天祭日”的習俗如出一轍。
此外,匈牙利的傳統剪紙藝術與中國剪紙在圖案設計、寓意表達上異曲同工,都偏愛用花鳥、吉祥紋樣傳遞美好祝愿,很難說這只是偶然的文化碰撞。
![]()
飲食文化的相似性則最接地氣。匈牙利的國菜“古拉什”燉菜,以牛肉、土豆為主要原料,加入紅椒粉慢燉而成,口感濃郁醇厚,這不就是中國北方家常的“土豆燉牛肉”的歐洲版本嗎?要知道,在以煎、炸、烤為主的西餐體系中,這種燉煮菜肴并不常見。
值得一提的是,匈牙利對農歷新年的重視程度在歐洲絕無僅有。每逢春節,布達佩斯街頭會張燈結彩,舞龍舞獅表演隨處可見,家庭團聚、吃團圓飯的習俗與中國如出一轍。
![]()
友誼相伴“精神兄弟”
1949年10月6日,新中國成立僅6天,匈牙利就宣布承認并建立外交關系,成為最早與新中國建交的歐洲國家之一。這份“第一時間”的認可,為兩國關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上世紀五十年代堪稱中匈關系的“黃金十年”。兩國高層互訪頻繁,1957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匈牙利,與當地領導人深入探討經濟合作與國際形勢,這次訪問被匈牙利媒體稱為“東方朋友的深情到訪”。
![]()
八十年代,中國開啟改革開放進程,匈牙利成了中國學習借鑒的重要對象。當時匈牙利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中積累了不少經驗,中國先后派出多批代表團赴匈考察工廠、農場和市場,學習其在企業管理、商品流通等領域的創新做法。
匈牙利的“經濟改革經驗交流會”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接連舉辦,不少匈牙利專家來華授課,為中國的改革實踐提供了寶貴參考。這種“雙向學習”的模式,在國家間交往中并不多見,也彰顯了兩國關系的務實底色。
進入21世紀,中匈關系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匈牙利是第一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歐洲國家,也是中東歐地區首個設立人民幣清算中心的國家。
![]()
2017年,中匈共建的“匈塞鐵路”正式開工,這條鐵路連接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與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是中國鐵路技術和標準進入歐洲的標志性項目。
在國際舞臺上,匈牙利始終是中國在歐洲的重要合作伙伴。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匈牙利多次仗義執言,反對歐盟出臺的不合理對華政策,主張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分歧。
從草原遷徙的千年傳說,到文化習俗的驚人相似,再到現代合作的緊密無間,匈牙利與中國的“親緣故事”還在繼續。或許正如史學界所言,兩國未必有直接的血緣傳承,但那份跨越歐亞大陸的文化共鳴、那份歷經歲月沉淀的深厚友誼,早已讓彼此成為超越地域的“精神兄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