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德國被中國打包收購”的傳言引發了很大的熱議,其實這并不是說“賣國”,而是全球產業分工下的一種理性的選擇,更加是中德互利共贏的一個鮮活實踐。
2025年中國的貿易和投資合作又攀新高,背后其實是德國經濟困境下的一種求生之道,更加是中國市場跟技術的雙向賦能。
昔日的“歐洲工業脊梁”正在遭遇到嚴峻的挑戰。德國聯邦統計局2025年10月數據顯示,前8個月中德的貿易1663億歐元,這一個轉變的核心,就是德國難以破局的發展困境了。
![]()
能源危機也是已經沖擊了美國的制造業。俄烏沖突之后,德國就關閉了核電跟煤電廠,電力的進口依賴度是提升到了63%,電價也是位居歐洲的首位了。
中國的能源網2025年10月份的報告顯示,2025年8月份德國工業產出環比是暴跌了4.3%,創下了俄烏沖突以來的最大跌幅了,產能利用率僅有71%。
經濟也是連續兩年承壓,2025年的二季度GDP再一次萎縮了0.3%,上半年制造業崗位就減少5萬個,再疊加一些家族企業后繼無人的一個困境,德國的企業需要外部資金和市場的突圍。
![]()
這個時候中國的優勢就凸顯了:有著廣闊的消費市場、包括完整的供應鏈和持續的資金投入,也是讓德國企業主都清醒的認識到了,跟中國合作才是保住品牌、東山再起的一個最優解了。
中國的企業收購了德國企業,這可不是一個簡單接管而已,而是要注入活力、實現技術升級的雙贏局面。
2012年三一重工就收購了債臺高筑的普茨邁斯特以后,中德的研發資源進行整合,使得泵送高度從62米直接提升到了72米。
![]()
截止到2025年,這一個品牌的年銷量已經翻倍了,全球的市場占有率是達到了28%,還聯手進軍了綠色的氫市場。
美的016年收購了庫卡以后,推動了他們在荊州工廠的進度從0.05mm提升到了0.02mm,組裝的周期縮短了30%,2025年前三季度庫卡所在的板塊收入增長了9%,中國區的貢獻是有85%的利潤。
2025年并購的合作再一次提速:京東是以歐元收購了歐洲的零售巨頭Ceconomy,2000家門店接入到了京東物流當中,有望是把歐洲的電商滲透率從15%提升到25%!
![]()
長飛光纖全資的收購RFS,推出了損耗僅僅只有0.18dB/km的電纜,助力5g的升級。
這些案例都是已經驗證了,中國資本帶來的不僅僅只是資金,更加是市場技術和創新模式,讓德國制造煥發生機。
所謂的“德國依賴中國”的論調,他們是忽視了這是雙向奔赴的一種共贏局面,德國獲得了資金跟市場,中國的通信技術融合實現了產業的升級,雙方是共同的抵御了全球經濟的風險。
![]()
默茨雖然是提及了“去風險”,但是實際是默許并購的,核心的原因是德國的外貿協會坦言,美國的關稅導致了德國對美國的出口下滑,中國市場的穩定需求已經是成為德國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撐了。
這一種合作的影響是遠遠超過雙邊貿易:中國制造業借助德國的技術實現了高端的躍升,德國制造則是依托中國的產能,保持全球的競爭力。
這不是誰收購誰的事,而是全球產業鏈深度融合的一個必然結果。
![]()
當德國的精密技術意義上了中國的市場活力,但歐洲的制造底蘊結合了中國的創新速度,產生的是1+1>2的疊加效應,給全球的經貿合作提供了典范。
信息參考來源
1. 德國聯邦統計局 2025年10月中德貿易數據
2. 中國能源網《工業產出暴跌揭示結構性危機,能源枷鎖與創新遲滯令“德國制造”告急》(2025年10月)
3. 東方財富網《三一重工2025年三季報解讀》(2025年10月)
4. 安全邊際守望者《滬深300成份股三季報解讀——美的集團》(2025年10月)
5. 中國網《中德經貿投資合作空間廣闊》(2024年11月)
6. 搜狐網《德國工業產值暴跌》(2025年10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