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方面釋放信號,考慮停購中國生產的食用油,以此作為貿易博弈的反制手段,然而分析相關數據便會發現,這一舉措的實際影響可能與美國決策者的預期存在較大差距。
根據貿易統計顯示,美國去年從中國進口的食用油總量約為4000噸,金額在1000萬美元左右,這個規模在中國食用油年出口總量中占比極小,即便這部分貿易完全停止,對中國食用油整體出口格局的影響也十分有限。
![]()
并且美國從中國進口的所謂“食用油”,實際上主要是廢棄食用油,這類油料經過精煉處理后,成為生物柴油的重要原料,在全球綠色能源產業鏈中具有特殊地位,2024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廢棄食用油超過100萬噸,價值約10億美元,且該品類在國際市場上處于供不應求狀態。
從市場供需關系看,如果美國真的停止進口中國廢棄食用油,中國供應商可以較容易地將這些產品轉向其他市場,而美國生物柴油企業則需要尋找替代供應源,很可能面臨成本上升的壓力。
![]()
與此同時美國大豆產業正面臨結構性挑戰,今年前七個月的數據表明,美國大豆不僅對華出口量顯著下降,全球市場份額也在收縮,這一問題根源在于美國出口的大豆中,約八成是以整粒豆形式出口,而全球范圍內能夠大規模接收整粒大豆加工的國家主要集中在東亞地區,特別是中國。
![]()
相比之下,歐洲國家更傾向于進口豆粕作為飼料原料,印度等市場也只是間歇性采購豆粕,加拿大本身也是大豆出口國,其他潛在買家要么自身大豆產量充足,要么其需求結構與美國出口產品不匹配。
面對市場困境,美國豆農近年來積極開拓新市場,組織多個貿易代表團出訪各國,但成效并不明顯,有美國媒體報道顯示,明尼蘇達等農業州官員已公開表達對大豆產業前景的擔憂,大豆價格持續低迷,倉儲壓力增大。
![]()
從能源政策角度考量,廢棄食用油作為生物柴油原料具有成本優勢和環保特性,全球能源轉型背景下,對這類原料的需求持續增長,美國若中斷從中國進口,其生物柴油產業將面臨原料供應調整的挑戰。
貿易措施的影響往往是多方面的,美國考慮中的這項政策,不僅涉及到兩國間的貿易平衡,也與美國國內的農業利益和能源產業密切相關,不同產業部門之間的利益如何協調,將是政策制定者需要權衡的問題。
![]()
國際貿易關系的調整需要充分考慮市場現實和產業互聯,單一領域的措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影響多個相關產業的發展,這也是為什么貿易政策需要基于詳實數據和全面評估的原因。
全球大豆貿易流向的變化、生物柴油原料市場的價格波動,以及各國在農業貿易和能源政策上的協調,這些因素將共同塑造相關產業的未來格局。
![]()
市場參與者如何在變化中尋找新的平衡點,企業如何調整供應鏈策略,政策制定者如何評估措施的實際效果,都將成為下一階段的觀察重點,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既帶來挑戰,也可能催生新的合作模式和發展機遇。
了解了事情之后,網友們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
“美國這波操作真是迷之邏輯,自己不賣大豆給最大客戶,還威脅不買人家的油?就像我不賣給你面粉,還說不買你的饅頭了,可人家饅頭鋪本來主要也不是靠你一個顧客啊。”
“看了數據才明白,美國從中國主要進口的是廢棄食用油,用來做生物柴油的,現在全球都搶著要這種綠色能源原料,美國要是不買,怕是自己的新能源企業成本要先撐不住,這哪是制裁別人,簡直是給自己斷供。”
“美國豆農是真難!我們這都知道大豆最難儲存,價格說跌就跌,政府把最大買家得罪了,現在讓農民自己滿世界找訂單,哪那么容易?其他國家要么自己種,要么要的是豆粕,美國那么多整粒大豆,除了中國誰吃得下?”
“感覺美國這是為了面子硬撐,貿易戰打到現在,自己大豆的困境明擺著,但又不能直接認錯,只好找個‘停購中國食用油’的由頭,顯得自己還在反擊,實際上,這招對我們影響不大,反而暴露了他們的窘迫。”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全球化的今天,產業鏈早就你中有我,用‘自給自足’的舊思維來處理現代貿易問題,最終只會讓自己的產業鏈更難受,美國想用國內大豆頂替進口,但市場和成本可不是這么算的。”
美國下一步在農產品貿易上,是會繼續硬扛下去,還是有可能調整策略尋求對話解決?如果你是美國的決策者,會怎么破解這個“大豆困局”?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高見!
信源:環球網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