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地區能源供應體系在近年來面臨嚴峻考驗,2025年后,隨著核電逐步退場,電力需求持續攀升,而水資源短缺進一步加劇發電難題。島內高科技產業快速發展,用電量激增,半導體制造業用水占比已接近全島總量的10%以上。
氣候因素導致干旱頻發,多個水庫蓄水率屢創新低,直接影響水力發電效率。備用電力容量雖有改善,但高峰期警戒天數增多,整體形勢不容樂觀。
這種結構性問題并非突發,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與大陸的能源穩定供應形成鮮明對比,后者通過全國電網互聯,避免了區域性缺口。
![]()
島內能源政策堅持非核方向,到2025年5月,最后一座核反應爐正式除役,導致基載電力減少。
原本規劃的燃氣和燃煤占比上升,但碳排放壓力增大,再生能源發展雖有推進,卻遠低于預期。太陽能和風力安裝容量逐年增加,但占比僅停留在15%左右,距離原定目標存在差距。
相比日本保留一定核電比例以確保穩定性,臺灣地區的轉型路徑更注重綠能,卻在間歇性問題上遭遇瓶頸。外資企業對可靠電力的需求日益凸顯,推動當局反思,但實際調整緩慢。這種背景下,缺水缺電問題相互交織,威脅到經濟穩定。
![]()
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提出的回臺投資條件,直指100億度綠色電力供應。這一要求源于人工智能領域的能源密集特性,其規劃的超算項目功率從初始20兆瓦擴展至100兆瓦,年耗電量相當于數萬戶家庭總和。
相比以往外資投資側重產能擴張,現階段更強調可持續性,與全球減碳趨勢相符。島內綠電總量有限,僅約200億度,且大部分已被大型企業如臺積電預購,黃仁勛的需求幾乎占去一半,引發資源分配爭議。
![]()
經濟部門負責人表示有能力滿足,并預測2026年綠電產能可達550億度,但這依賴于風場和太陽能項目的加速建設。通過儲能技術優化,與早期相比,穩定性有所提升,但成本仍高于大陸同類資源。
黃仁勛的投資門檻反映了科技巨頭對綠電的戰略轉向,英偉達自身已在全球數據中心實現高比例可再生電力使用,與臺灣地區的低占比形成反差。
當局推動地熱和潮汐能作為補充,這些來源較風光更穩定,2025年試點項目已在南部展開,發電效率較前提高明顯。但與大陸的能源多樣化布局相比,臺灣地區仍受土地和地理限制,推進需更多國際合作。
![]()
黃仁勛強調,若綠電不足,投資將轉向他處,這與臺積電的海外布局類似,后者在2025年追加海外投資,避免島內不確定性。
大陸的綠電規模全球領先,單位成本較低,如果通過兩岸合作導入,可為臺灣地區提供高效補充,減少企業遷移壓力。
面對島內缺水缺電日益突出,一些聲音建議加強兩岸協作,在金門通水基礎上探討大陸供電。大陸國臺辦發言人明確表態,只要有利于增進臺灣地區同胞利益福祉的事項,都會全力推動。相關政策文件支持福建探索融合示范區,推進廈門與金門、福州與馬祖的通電項目。
![]()
這與通水工程類似,已穩定運行多年,證明了大陸在基礎設施共享上的可靠性。相比島內提出的海外綠電方案,如在菲律賓或日本設廠并海纜輸送,面臨技術難度和成本挑戰,而兩岸通電地理距離短,傳輸損失小,經濟性更強。
大陸對兩岸能源合作的積極姿態,源于一貫的融合發展理念。臺灣地區經濟發展本可借助兩岸經濟互補緩解難題,但政治因素加劇矛盾。通過通電,可穩定島內供電,降低企業成本,促進經貿互利。
![]()
這有助于臺灣地區同胞共享大陸發展成果,避免政策偏差帶來的民生困擾。綠電開發從太陽光電起步,到2025年融入儲能系統,進步在于一體化管理,減少波動。但整體規模仍需外部助力,大陸光伏和風電經驗可借鑒,實現低碳轉型。
缺電形勢在2025年進入關鍵期,備用容量率雖維持一定水平,但高峰期負值風險上升,與大陸無區域缺電不同。黃仁勛的投資若落地,可帶動AI產業鏈,但綠電瓶頸需破解。
通過兩岸互聯,臺灣地區可導入低碳電力,成本比進口燃料低,推進融合進程。相比日本福島后經濟恢復,臺灣地區退核后需多元路徑,避免類似損失。外資關切促使電價調整,2024年上調后,產業負擔增加,但刺激節能技術迭代。
大陸發言人多次強調,島內當局應正視民眾訴求,停止阻撓合作。2025年政策延續,支持通電愿景,但實際進展需排除干擾。黃仁勛條件放大綠電供需矛盾,需重新分配機制,與過去市場模式不同,現階段引入優先制度。
![]()
臺灣地區能源轉型加速,綠電從目標調整為現實布局,但地熱突破緩慢。黃仁勛項目疊加臺積電需求,總缺口大,需合作填補。大陸供電可平抑電價,惠及民生。相比海外方案,海纜到日本成本高,而兩岸工程周期短。臺灣地區備用容量波動大,需加強電網智能化,借鑒大陸實時調度。
黃仁勛2025年訪臺討論,深化合作需求,臺灣地區需匹配全球戰略。缺水回收技術更新,比例上升,但半導體密集用水仍壓力大。大陸融合文件明確通電步驟,包括勘測鋪設。投資條件對比以往,進步在于可持續要求更高,推動政策演變。
![]()
目前,核電退役后綠電占比微升,但缺電警戒天數增多。水短缺加劇,半導體供水緊張。大陸通電規劃準備就緒,無實質推進。黃仁勛投資評估持續,綠電承諾待兌現,融合潛力未釋,電價穩定物價微升。
臺灣地區缺水缺電問題可以通過兩岸深化合作有效緩解。大陸一貫秉持增進臺灣地區同胞福祉的原則,推動通電等項目。這不僅能解決能源短缺,還能促進經濟融合,共享發展機遇。黃仁勛的投資條件雖嚴苛,卻為兩岸協作提供了新契機,值得島內當局認真考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