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全世界都在拼命鼓勵生育?有人說是因為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減少,多生孩子才能緩解養老壓力。其實,催生這件事并沒有這么簡單,更深層的邏輯在于,如果生育率持續低迷,那么背后一整條支撐社會運轉的產業鏈將會面臨崩塌,甚至經濟體系的正常循環也會隨之停滯。
現在養孩子,早就不是單個家庭的私事了,已經被打造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生態。一個孩子從還沒出生開始,就已經成了這條產業鏈上最重要的資產。像產檢、營養品、待產包這些只是預熱;等到孩子出生,真正的消費鏈條才算全面啟動,從月子中心、月嫂到奶粉、尿不濕、嬰兒車、早教班等等。在孩子3歲之前,一線城市家庭的總支出就可能高達6位數。
更關鍵的是,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對應著一批極度依賴孩子生存的市場主體。嬰兒時期,乳制品行業率先受益。2024年,國內乳制品市場零售規模高達5217億元,其中嬰兒配方乳粉更是直接和生育率強綁定;產后護理行業也是同理,國內月子中心市場規模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20%,而且現在的滲透率不到韓國的三分之一,背后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
等孩子到了學齡期,家庭開支就會進一步升級。即使拋開學區房不談,學校、老師、校服供應商、文具廠、出版社、課外輔導機構等等,這每一個環節都指望著源源不斷的新生人口來維持運轉。一個孩子就是一條流動的消費線。
再往后,等孩子上了大學,得交學費、給生活費;工作以后還要買房買車、結婚生子,這哪一項不是巨額消費呢?很多年輕人靠自己往往難以承受,只能掏空“6個錢包”來湊。
這么一圈看下來就明白了,一個孩子的成長軌跡,完美地串聯起了醫療、教育、住房、消費品等等幾十個行業。所以,孩子不是一張單純吃飯的嘴,他是一個移動的需求生成器,不斷地創造消費,拉動資源流轉。有社會學家一針見血地指出,現代社會的很多需求其實都是被精心設計出來的,生育這件事兒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從傳統的傳宗接代演變為維持這套經濟系統運轉的核心驅動力。
所以,一旦生育率持續低迷,刺激消費增長的引擎就會跟著啞火。看看湖北天門的真實經歷就知道了。這個曾經的人口大市,出生人口從2017年的1.8萬人跌至2023年的6004人,縮水近三分之二。隨之而來的就是鄉鎮醫院產科關停、幼兒園倒閉、消費市場持續不振。
轉折發生在2023年,天門市推出了強有力的生育激勵政策,對三孩家庭的綜合補貼最高可達28萬元,并配套了二孩6萬元、三孩12萬元的購房認購券。這一系列的措施立竿見影,2024年,天門市出生人口實現同比增長17%,不僅止住了7年連降,更帶動房地產投資增長6.5%,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高達19.8%。這種“生育刺激消費、消費拉動經濟”的良性循環,正是地方政府積極鼓勵生育的核心動力所在。
再說說今年實施的全國育兒補貼政策,按照2000萬嬰幼兒計算,一年的補貼規模就高達720億元。這筆錢絕大多數都會投入到母嬰消費領域,母嬰連鎖、嬰幼兒用品、乳制品等等都是直接的受益者,同時還會帶動社會各行各業的資源流轉。經濟學中有一句話叫“需求都是被創造出來的”,這句話在生育產業鏈上得到了充分驗證。
所以,當年輕人紛紛表示不想生、不敢生的時候,緊張的遠不只是人口學家,還有整個依附在這條產業鏈上的龐大就業群體和資本方。孩子少了,最直接的沖擊就是教育系統,幼兒園關停潮已經不是什么新聞了,接下來就會蔓延到小學、中學;然后是母嬰店倒閉、童裝廠減產、兒科醫院冷清、房地產失去未來最重要的剛需客戶。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多米諾骨牌。
還有一個殘酷的現實是,支撐這條龐大產業鏈的成本大多壓在了普通家庭身上。中國城鎮家庭把一個孩子養到17歲的平均成本是53.8萬元,相當于家庭年收入的6.8倍。這還不包括女性因生育導致的職業中斷等隱蔽的機會成本。那些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責年輕人不負責任的聲音,恰恰忽略了問題的本質。生育的光榮背后,是普通家庭難以承受的成本之重。
最近看到個數據,韓國的總和生育率已經跌到0.7左右,全球最低;日本也是創下多年新低。這不是哪個國家的問題,而是一個全球性的趨勢。但區別在于我們如何應對。要真正提振生育率,光靠喊口號無濟于事。我們看到現在一些地方已經開始發放育兒補貼了,有的城市孩子上幼兒園可以減免費用,有的地方在大力推進普惠托育體系,嘗試推行更靈活的生育休假制度,這些都是正確的方向。
只有真正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讓年輕人看到養娃壓力切實降低,讓生育不再成為獨自承擔的社會責任,生育率才可能真正回升。畢竟,支撐社會運轉的不該是家庭的犧牲,而是合理的利益循環。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