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自:海浪電影周
電影,處于私人體驗與公共情感的交界處。觀眾可以在別人的故事里筑造一個安全屋,將內心最脆弱的感情安放于此,佯裝置身事外地宣泄那些感動、不安、恐懼和心動。而這源自創作者勇敢地袒露自己的生命體驗,將那些隱秘的記憶寫成詩,讓更多心靈可以停靠。9月10日,「海浪對話」在阿那亞蜂巢劇場迎來重磅收關場,在《看電影》雜志主編、作家阿郎的主持下,日本獨立電影旗幟性人物、多次斬獲國際影展認可的導演河瀨直美,即以「影像里的個人記憶」為題,回溯自己的生命體驗,以及這些私人記憶是如何在她的電影里生長出公共根系,蔓延成影像中的人間褶皺。
![]()
影像與記憶
在這場對話中,河瀨直美導演分享了自己生命歷程中那些最珍貴的相片。從一歲半的那年夏天,到學生時代拍攝第一部五分鐘短片,到第一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她的作品與她個人的生命體驗始終息息相關。她談及自小被收養,家人對她視如己出,這給了她相信世界的力量。但與此同時,親生父母的缺位,也讓她不斷思考,“我為什么會出生?我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在18歲決定將拍電影作為職業后,河瀨直美導演便一直通過電影不斷去探索這些問題的答案。“我想把很多想法,還有我的生活,原原本本地拍成電影,傳達給更多的人,傳達給下一代。”
她學生時代自編自導自演的短片《爸爸的冰激凌》,即虛構了長大成人的女兒重新找回親生父親,不斷追問過往與人生的故事。而她第一部在國際獲獎的短片《蝸牛》,則直接講述她和家人的生活。她的鏡頭無限逼近最私密的生活,用最滾燙的審視坦誠地剖析自我,追問與生存有關的一切。當私人記憶被挖掘到極致,反而指向人類最共通的情感。
![]()
母親與故鄉
母親角色是每個生命個體早期心理結構形成階段的核心客體,貫穿個體生命早期每一個關鍵的心理階段,決定了個體人格、情感模式以及關系模式。少年時期,生母的缺位讓河瀨直美無法理解母親,也無法塑造母親,直到孩子出生,一切都被母女兩人緊密的情感聯結改變了。有孩子之前,她習慣于表達人與人的分裂和情感的斷裂狀態,至于之后他們之間怎樣聯系起來的,她完全交由觀眾自行詮釋,沒有自己的想法。
孩子出生之后,河瀨直美以往的創作觀念有了很大改變。后面的作品中,她學會講述情感發展的過程,描述真正的事實,學會了明確表達。此外,她的創作靈感和依托也有了改變,她終于走出奈良。“比方說《澄沙之味》,還有《晨曦將至》,我不再像以前一樣選擇原創的內容。我開始以某個作家的作品為原材料進行電影創作,再到后面我拍《視覺》啟用國際演員開始全新的嘗試。”
故鄉既是地域性的概念也是心理上的概念,更是創作維度。談及故鄉,河瀨直美直言它對創作者共通的影響力。“奈良是古都,很多東西在我出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它是千年以來一直延續下來的,像在守護我們的存在。”
![]()
紀錄與創作
河瀨直美的作品帶有從一而終的紀錄屬性。從紀錄片的拍攝經歷,到用拍紀錄片的方式拍劇情片,紀錄成為她獨特的創作習慣。有關出身,有關生活和生命意義的思考是她的人生課題,多年的思考過程讓她意識到真實的重要性。在她看來拍電影不能完全只是空想,也不能只是紀錄。
“光有虛構太像故事就沒有意思了,如果只是拍紀錄片,那么到底給誰看?為什么要拍這個紀錄片又說不清楚。如果只是單純拍紀錄片,就像用望遠鏡看這個世界一樣,這也沒意思。我的作品就是原創的真實故事再加上我的感受,這意味著我的故事中,會加入紀錄片的成分。”
![]()
河瀨直美的新片延續了這種創作模式。薇姬·克里普斯主演的《屋久島的幻夢》將于明年2月首映,這是一部有關臟器移植的電影。拍攝醫療場景時,劇組工作人員都穿著白大褂或護士服裝,這樣可以讓小男孩的表演更自然。“我們像拍紀錄片一樣去拍,我們就是醫生、就是護士,就是真實的紀錄。”
特寫鏡頭與使用非職業演員亦是河瀨直美喜歡的表達方式。她習慣細致用心地觀察和感受世界,如果用電影語言表達,那就是特寫鏡頭。面對非職業演員,她會先放下攝影機交朋友。這無疑需要很長時間,但是真正成為朋友之后,經過長時間交流和溝通建立的信任起到了作用,這時她只需要跟他們說:“你們看著我就好,忘記攝影機的存在,我們還是跟以前一樣交談,保持真實的狀態就好。”
初心與奈良
隨著年齡增長,豐富的人生經歷改變了河瀨直美創作的形式和主題,沒有改變的是她的初心。河瀨直美把自己比喻成一棵樹,雖然枝葉越來越繁茂,但根基沒有變化。“我希望自己還像很多年前什么都沒有的時候,按照當時的環境和自己的想法拍,希望自己永遠都這樣拍電影。”
為了保持創作的初心,河瀨直美在2010年創辦了奈良國際電影節,希望能夠給更多青年導演更多創作機會和空間。鵬飛導演觸動人心的溫柔之作《又見奈良》就得益于奈良國際電影節和河瀨直美導演的幫助。想盡辦法鼓勵、幫助和支持青年創作者的理念與海浪電影周不謀而合。
![]()
河瀨直美的個人記憶被影像定格,那些關于出生、母親、故鄉的追問,通過電影鏡頭轉化為溫柔的凝視。漸漸的,她放下執念,同記憶和解,一如奈良的千年古木,扎實地向下扎根,靜默地向上生長。私人記憶在時間的作用下淬煉成人類共通的情感,帶著她從奈良出發,走到戛納,走向更廣闊的世界。電影是橋梁,能把全世界的人聯系在一起。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