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小樹媽媽
姐妹們,最近看到知乎有個媽媽的求助:“孩子太在意別人的評價怎么辦?”
問題里描述的女孩,剛上初一,正在矯正視力。
因為矯正眼鏡需要遮住一只眼睛,女孩擔心被人說丑、奇怪,內心一直抵觸和抗拒。
放暑假出門,她會故意用帽子遮住臉,有次逛街遇到同學,瞬間就將眼鏡摘了下來。
正常這個眼鏡是不能來回摘帶的,媽媽也叮囑了好幾次。
可女孩擔心被同學議論,哪怕已經初見效果,開學以后,還是說什么都不想戴了。
![]()
媽媽特別苦惱,覺得孩子不懂事,不為將來考慮,因為別人一兩句評價,就要放棄視力矯正。
她希望孩子,能夠堅強起來,做自己,不要在意同學說了什么。
但其實設身處地想想,人是社會性動物,誰又能完全不在意他人的評價。
更何況是未成年的孩子,自我沒那么強大,當被身邊人評價、討論時,很容易就會出現負面情緒,影響自己的行為和判斷。
因為這話題適合很多孩子,尤其青春期的孩子,敏感、情緒化,容易想東想西,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聊聊。
1
孩子受別人評價影響
你說“別在意”是最大的錯誤
關于這個話題,我很贊同,網上一個資深班主任,家衛老師的觀點:
“孩子在意別人看法時,父母說‘別在乎’是最大的錯誤,這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有錯’。” 就像孩子戴矯正眼鏡,擔心被評價奇怪、難看,或許很多父母也會像題主一樣,從大人的角度認為“沒什么大不了”“不應該太在意”。 或者,很認真的告訴孩子“別因為別人的觀點,影響你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健康”。
可我們不知道的是,這樣的一句話,對孩子帶來的,往往不是幫助,而是傷害。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是違反人性的。
“在意”,是很本能的反應,是孩子當下最直接、真實的感受,況且每個人對于事物的看法和接受程度都不同。
尤其他們心智尚在發展,對自我的認和價值判斷體系,也還不夠穩固,很容易被他人的觀點所左右。
![]()
這時候,我們簡單的一句“別在意”“別在乎”,看似是在給孩子解壓,實則是在否定他們的感受。
讓孩子有這樣的感覺,有負面情緒是不對的,是軟弱的表現。
他們會想:“我不能在乎別人的觀點,但我又很在乎,我真是糟糕,我不行。”
時間長了,內心的困惑不僅沒有得到解答,孩子還會越來越懷疑、否定自己,情緒更加不好。
![]()
2
接納孩子的情緒
幫助他們建立主體性
那怎樣幫孩子走出“他人即自己”的困境呢,家衛老師也給了一個建議,我覺得角度非常好。
用一句話概括,讓孩子去面對、接納這種不開心的情緒,然后,去思考為什么別人的評價讓他如此在意。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會逐漸找到內心真正的需求,也才會擁有面對類似情況的勇氣。比如試試這4個步驟:
第一步,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因為別人的評價、指點不開心時,千萬別急著否認他們的感受。
重要的是,先去理解孩子的情緒,讓他知道這樣是正常的,這樣他也能接納自己的情緒。
我想到一個例子,有次霍思燕和杜江帶著兒子嗯哼參加節目,嗯哼講起自己曾唄同學惡意評價,起外號“肚臍眼”。
![]()
嗯哼小臉一沉,情緒很低落,霍思燕轉頭問杜江“小時候有沒有外號?”
杜江笑著說“肚臍眼”,然后大家都笑了,主持人很聰明的圓場“原來外號還有傳承的”。
![]()
鏡頭里,明顯看到,嗯哼心里的不痛快,瞬間化解了。
就是讓孩子明白:對于外人的評價在意、有情緒,不代表我有錯。即使是大人,也會這樣,沒必要懷疑自己,或者自責。
第二步,堅定陪著孩子。
不過,接納了情緒,不代表情緒會化解。
畢竟,即使是我們成年人,在被嘲笑、負面評價的時候,本能還是會難受。
所以接下來,我們要多陪著孩子,一起去面對這些情緒。
孩子哭的時候,抱抱他,拍拍他的肩,告訴他“我懂你,哭出來會好受一些”。
![]()
那倘若有些評價特別討厭,我們也可以幫孩子懟回去。
有個博主就做的很好,聚會中,有個朋友評價孩子:“怎么這么磨蹭?做事慢吞吞的,以后長大可怎么辦啊?”
博主忍不了一點,馬上回道“慢說明仔細,她從小做事就很認真,這是優點。”
這時,孩子會感覺到,無論發生什么,父母都會站在身后,是堅定的底氣和勇氣。
第三步,引導孩子關注事實。
接納“被評價的壞情緒”只是前奏,后面要引導孩子分清評價背后的真相。
因為對孩子來說,身邊同學、朋友的評價,也并非不重要。
如果他們評價的對,也有道理,那當做一個建議,來提升自己也很好。
那要不要重視,這里有個前提,分清這個評價,是“事實”還是“觀點”。
比如,當孩子被外貌評價,事實是,為了健康,你才戴這樣的眼鏡,這是一種正常現象。
觀點是,同學惡意評價、起外號,這就是他們的審美和認知,與你無關。
要讓孩子明白,觀點是主觀的,事實是客觀的,可以參考事實,但不必為所有人的觀點負責。
![]()
第四步,慢慢建立主體性。
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能夠既不盲目迎合他人,又不斷完善自己,根源還是要建立主體性。
前段時間,網上流行一句話“自我意識過剩,主體性缺失”。
大概意思,一個人,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總覺得有人關注自己。
哪怕他看起來很有主見,但一聽到不同聲音,就會搖擺不定,那說明他的主體性是缺失的。
![]()
放到孩子身上,這句話正好應對了,他們對別人看法、評價的在意。
因為自我意識還在萌芽中,會覺得外人的眼光,總能聚焦在自己身上,也會格外看重別人眼中自己的形象。
但圍繞著“我真實需要”的主體性,還沒有建立,所以孩子內心還不知道,真正要什么,不要什么。
所以最后也是關鍵的一步,我們要幫助孩子建立主體性。
一個公認簡單、有效的方法,多鼓勵、肯定孩子,讓他們看到自身的獨特和閃光點。
這樣,孩子就會逐漸意識到,我的價值不是由別人一時評價決定的,而是由我持續努力和成長定義的。
![]()
我想,在這個充滿評判的世界里,永遠不會讓所有人滿意。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不需要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幫助孩子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這樣,他們在面對未來的質疑和評判時,才能擁有鑒別的智慧、接受的勇氣和拒絕的底氣。
畢竟,真正的強大,是既保持開放的胸襟,又擁有堅定的內核;既能聽得見外界的聲音,更能聽得到內心的呼喚。
--------End---------
繼續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