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羅夫在明斯克披上和平外衣,聲稱俄羅斯無意攻擊北約國家,甚至愿將此承諾鐫刻于條約之中。這番話語宛若向動蕩的歐洲拋出一根橄欖枝,然而細察之下,這根橄欖枝的枝葉間分明閃爍著刀光劍影。過去九百個日夜,俄軍在烏克蘭土地上留下的焦土與廢墟,早已將"無意攻擊"四個字碾作齏粉,隨風飄散在布查街頭與馬里烏波爾殘垣之間。
![]()
當?shù)谌龑脷W亞安全會議的聚光燈打在明斯克會場時,這場所謂"安全對話"的荒誕劇便拉開了帷幕。拉夫羅夫站在演講臺上,左手揮舞著"共同安全架構"的藍圖,右手卻緊握著北約東擴的所謂罪狀。他像一位精于算計的棋手,在棋盤上擺出看似大度的姿態(tài):"我們承諾不越過楚河漢界",卻對已經(jīng)吞下的烏克蘭車馬炮絕口不提。這種把戲,恰似縱火犯在烈焰滔天時向鄰居保證:"我絕不點燃你們的房子,只要你們拆掉所有消防栓"。
更諷刺的是,這位外交官口中"開放的安全架構",實則是要西方自斷經(jīng)脈的霸王條款。當俄羅斯的坦克仍在烏克蘭平原轟鳴,當"口徑"導彈夜夜劃破基輔的星空,所謂"不攻擊北約"的承諾,不過是餓狼暫時舔舐傷口時的喘息。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就像當年格魯吉亞戰(zhàn)火中突然出現(xiàn)的"維和部隊",就像克里米亞大橋上飄揚的俄軍旗幟,今日的和平宣言,或許正是明日進攻的序曲。
北極的冰川、東歐的平原、亞太的海域,在拉夫羅夫的外交辭令中,都成了北約威脅的"證據(jù)"。這套"受害—反擊—擴張"的劇本,俄羅斯外交部早已倒背如流。當他說"我們擔憂"時,世界聽見的是導彈發(fā)射井開啟的轟鳴;當他說"愿意簽約"時,國際社會看見的是2014年《布達佩斯備忘錄》的碎片正在風中飄零。真正的安全從不建立在強者的施舍之上,當和平需要以屈服為代價時,那不過是戰(zhàn)爭披著天鵝絨外衣的另一種形態(tài)。
俄羅斯所謂"將承諾寫入條約"的表態(tài),不過是披著法律外衣的政治表演。這個國家對待國際條約的態(tài)度,就像饕餮對待餐前禮儀——布達佩斯備忘錄的墨跡未干,克里米亞就被吞噬;中導條約的余溫尚存,違約的導彈已然升空。如今拉夫羅夫在明斯克拋出的"和平氣球",與其說是橄欖枝,不如說是裹著糖衣的砒霜。
![]()
當烏克蘭的土地仍在震顫,當哈爾科夫的夜空仍被導彈點亮,這位外交官竟大談"不攻擊北約"的承諾,活像持刀歹徒一邊行兇一邊保證"絕不傷害圍觀群眾"。更諷刺的是,他們開出的停戰(zhàn)條件——要烏克蘭割讓領土、自廢武功,這哪里是談判?分明是強盜在贓物上貼好封條后,要求失主簽字畫押。
![]()
克里姆林宮的"和平攻勢"恰似冬日的響尾蛇,在西方陣營因能源危機而瑟瑟發(fā)抖時,吐出信子釋放迷惑性的信號。他們賭歐洲會在嚴寒中軟化立場,賭美國會被內(nèi)政纏住手腳,好讓前線的坦克趁機碾過更多烏克蘭村莊。但我們必須看清:當侵略者說"不想打"時,往往只是"打不動"的婉辭——就像餓狼暫時松口,絕非放棄獵物,而是在積蓄撕咬的力量。
真正的和平不應是占領者的施舍,而該是正義的勝利。在俄羅斯撤出全部占領軍之前,在戰(zhàn)爭罪犯站上審判席之前,在烏克蘭的國旗重新插遍每一寸國土之前,任何所謂的"條約承諾",都不過是克里姆林宮鏡中花、水里月般的謊言。國際社會若在此刻松懈,就相當于為下一個布查慘案頒發(fā)通行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