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2025年10月以來,俄烏戰場的無人機攻防戰愈演愈烈,俄軍單夜攔截烏克蘭無人機的數量屢屢突破百架,而巴以沖突中,哈馬斯用小型無人機低空突防,輕松摧毀以軍邊境設施,讓號稱“中東小霸王”的以色列都束手無策。
這些“低小慢”目標飛行高度低、雷達反射信號弱,傳統防空導彈攔截成本高得離譜,以軍攔截伊朗無人機時,單次攔截花費就高達13.5億美元。
面對這種“打得起、攔不起”的困境,一款不用導彈的防空神器橫空出世,俄羅斯推出的“沖動-PVO”機器人防空系統,靠自主操控的動能攔截器精準打擊無人機,它真能成為現代戰場的無人機克星嗎?
![]()
無人機的泛濫早已不是新鮮事,但其造成的威脅卻在持續升級,2023年5月,烏克蘭無人機直接襲擊克里姆林宮,盡管被俄方電子戰系統成功攔截,但也暴露了傳統防空體系在應對小型無人機時的短板。
到了2025年10月,烏軍對俄羅斯的無人機襲擊規模更是達到新高度,10月24日一夜之間就出動111架無人機,其中一架撞上莫斯科近郊的公寓樓造成5人受傷。
而在巴以沖突中,民用無人機掛載簡易投彈裝置就能實現武器化,胡塞武裝的大型遠程無人機甚至能襲擊特拉維夫,造成人員傷亡,以軍即便識別出目標,也可能因各種原因攔截失敗。
![]()
烏克蘭計劃在2026年生產800萬架無人機,其中90%都是用于近距離打擊的FPV無人機,未來戰場的無人機“蜂群攻擊”將成為常態。
這種情況下,傳統防空思路已經行不通,用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導彈去攔截成本僅幾千美元的無人機,無疑是“高射炮打蚊子”,尋找低成本、高效率的反無人機方案迫在眉睫。
其實俄軍早就在反無人機領域持續探索,只是以往的手段都存在明顯局限,他們曾嘗試用電子戰設備干擾無人機控制頻率,阻止其起飛或偏離目標,“克拉蘇哈-4”機動式電子干擾車就是這類裝備的代表,但它在復雜電磁環境下的干擾效果會大打折扣。
![]()
也曾動用“道爾-M1”防空系統模擬攻擊無人機,這款系統在傳統防空任務中表現不俗,但針對小型無人機時,存在反應速度慢、攔截成本高的問題。
此外,俄軍還會釋放煙幕進行可見光和紅外遮蔽,可這種方式受天氣影響大,且只能被動防御,無法主動摧毀目標,這些嘗試雖然積累了經驗,卻沒能形成規模化、低成本的防控能力,直到“沖動-PVO”機器人防空系統的出現,才真正補上了這一短板。
作為俄羅斯國防公司GumichRTK在Interpolitex2025國際展覽會上推出的全新裝備,“沖動-PVO”最亮眼的特點就是徹底拋棄導彈,改用動能攔截器實現“硬碰硬”打擊。
![]()
這套系統搭載8枚“攔截無人機”射彈,每枚僅重1.35公斤,最高時速卻能達到200公里,通過直接碰撞產生的巨大動能摧毀目標,這種殺傷方式比傳統導彈的近炸破片效果更精準,也更適合對付小型無人機。
它的工作頻譜覆蓋700MHz至6200MHz,即便在復雜電磁環境中也能穩定運行,不會像純電子戰裝備那樣容易被干擾。
作為緊湊型遠程控制系統,它不需要人員近距離操作,能直接融入移動編隊或關鍵地點的防空網絡,讓短程防空實現自動化,這對于應對無人機“蜂群攻擊”來說至關重要。
![]()
“沖動-PVO”的核心技術已經過實戰級場景驗證,并非停留在展會的概念產品,今年早些時候,在圣彼得堡的一次公開活動中,有人觀察到俄羅斯總統普京的私人安全團隊成員攜帶一款小型FPV式無人機,專門用于反無人機行動,而這款設備正是“沖動-PVO”系統的手持變種。
從戰場防空到要員近身保護,這種技術下沉其實很能說明問題,它的可靠性和實用性已經得到認可。
畢竟要員安保對裝備的要求極高,不僅要反應迅速、精準打擊,還要具備隱蔽性和便攜性,“沖動-PVO”的手持變種能被選入總統安保裝備庫,足以證明其技術成熟度。
![]()
這種多場景適配能力,也讓它超越了單純的軍事裝備范疇,未來在民用基礎設施防護、大型活動安保等領域都有廣闊應用空間。
從戰略層面來看,“沖動-PVO”的出現正在重塑俄軍的反無人機體系,它沒有替代以往的電子戰設備、傳統防空系統,而是形成了有效互補,構建起“電子壓制+導彈攔截+動能精準打擊”的多層級防御網絡。
對于移動的作戰車隊來說,它可以隨車部署,防范沿途的無人機偵察和襲擊,對于前沿作戰基地,它能實現廣域覆蓋,應對多批次、小規模的無人機襲擾。
![]()
對于民用機場、能源設施等關鍵目標,它低成本的優勢能大幅降低防控成本,實現24小時不間斷值守。
與美國“愛國者-3”這類依賴動能攔截但成本高昂的防空系統相比,“沖動-PVO”更注重規模化部署,用小型化、低成本的設計思路,解決了現代防空“攔得起、攔得快、攔得準”的核心需求。
不得不說,俄軍這次找對了反無人機的核心邏輯,對付低成本、規模化的威脅,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同樣低成本、可規模化的裝備應對。
![]()
“沖動-PVO”不用導彈的設計,不僅降低了攔截成本,還減少了彈藥儲存、運輸的壓力,更適合長期作戰消耗,其自主操控和遠程控制的特性,也能減少人員暴露風險,讓防空作戰更安全高效。
雖然目前該系統的具體部署時間表尚未披露,但從它公開亮相的時機來看,顯然是針對現代沖突中無人機廣泛應用的現狀量身打造。
![]()
隨著無人機技術的普及,未來的防空戰場只會更加復雜,“沖動-PVO”的出現為各國提供了一個全新思路:防空不一定非要依賴昂貴的導彈,小型化、智能化、低成本的動能攔截系統同樣能發揮關鍵作用。
它不僅是俄軍反無人機能力的一次升級,更可能引發全球短程防空體系的變革,當越來越多的國家面臨無人機威脅時,這種“機器人自主操控+動能攔截”的模式,或許會成為防空領域的新主流,而俄羅斯在這一領域的探索,已經走在了前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