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期的萌動
——讀賀鈺的小說《中學那七年》
作者/郝繼明
【作家/詩人風采】
![]()
★郝繼明,筆名曉月、星空豪博。出生于1957年1月,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人。大學文化,退休中學高級教師。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榆陽區詩詞學會會員,榆林市作家協會會員。有散文、詩歌、小說、隨筆和專業論文散見于《榆林日報》、《紅石峽》、《陜北之窗》《橫山文苑》等報刊雜志和《騰飛文苑》、《文海情雅》、《陜北詩刊》、《鄉土文學》、《山水文苑》、《都市頭條》、《三江文學》、《首都文學》、《詩藝國際》、《詩歸客》等網絡平臺。大部分小說、散文、詩歌、評論作品收錄百度作者文庫。部分詩歌收入《榆陽詩文》《詩典藏》、《詩潮流》等詩集。部分散文、小說被收入《膠東散文年選》、《黃海散文百家作品選》、《往日時光》、《糧安》、《九邊花開》、《如夢令》等作品集。
![]()
【作家/詩人作品】
青春期的萌動
——讀賀鈺的小說《中學那七年》
文/郝繼明
賀鈺是榆林有一定影響的本土作家。最近讀了賀鈺反映學生時代的中篇小說《中學那七年》,對于我一個老教育工作者來說,觸動心弦,讓自己又一次回頭看過去,思考中國教育的現狀與前景。就自己對這篇小說的認知談一下感想。
一、環境的塑造力
窯洞、煤油燈與“1/2床鋪”下的青春萌動 。小說開篇即以冷冽的陜北早春為底色,奠定了艱苦的生存基調。環境描寫絕非閑筆,而是人物命運與心理活動的強大注腳。
1.空間擠壓與生存哲學:窯洞宿舍的描繪令人窒息——“兩張炕”、“十二個孩子”、“1/2床鋪”(僅40厘米寬)。這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極端壓縮,更是個體尊嚴與隱私的剝奪。它塑造了孩子們“擠著活”的生存哲學:“誰還管得了宿舍條件好還是壞。何況,即使再不滿意,也改變不了事實。”這種被迫的“適應”與“忽略”,是底層孩子在資源匱乏環境下的無奈智慧,也隱含了鐘蕊楨后來對“苦”的認知——年紀小,所以能“忽略不計”。這種環境培養了忍耐力,但也可能壓抑了正常的個體需求。
2.“大灶”與“煤油燈”:生活的儀式與精神的圖騰:“大灶”的象征: 簡陋的窯洞灶房,一頓正餐是“饅頭+咸菜/辣椒油+熱水”。這不僅指向物質的匱乏,更暗示了農村孩子離鄉求學的艱辛。女生比男生更普遍選擇這種湊合,微妙體現了文本觀察到的“女孩比男孩更體貼父母”的早熟現象。“煤油燈”的隱喻:晚自習后的“晚自習”,彌漫著刺鼻煤油味。煤油燈是知識的微光,是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微弱希望,也是他們對抗昏暗現實的武器。它象征著一種近乎悲壯的勤奮(學到凌晨一兩點,清晨再早起)。這盞燈,照亮書本,也映照著孩子們被熏染的青春和沉重的未來。它與“1/2床鋪”共同構成了這群住宿生物質與精神雙重困境的具象化符號。
3.“教學樓”與“平房”:階序與時代的投影:初中生在新教學樓,高中生還在灰撲撲的平房。這微小的差異,在鐘蕊楨眼中已是“幸運”和“好時代”的象征。通過祖母講述的戰爭苦難(涂炭灰躲山水洞)與父輩的艱辛對比,她構建了自己的“珍惜”邏輯鏈。這種縱向的歷史比較,是支撐她在當下艱苦中堅持下去的精神支柱,也反映了時代緩慢進步中個體的相對剝奪感與滿足感。
二、人物形象塑造
鐘蕊楨豆蔻年華的理性堡壘與情感“驚蟄”。鐘蕊楨是小說絕對的核心人物,她的心理軌跡是解讀青春期的關鍵鑰匙。
1. 早熟的“模范生”與堅硬的外殼。
目標明確:她深諳“知識改變命運”(培根名言的信奉者),目標清晰——考名牌大學,跳出山溝。父親的教誨(“好好讀書才有出息”)內化為她的核心驅動力。理性至上: 她對學習有近乎宗教般的虔誠和系統方法(預習、溫習、復習)。她鄙視“小學知識都學不會”的同學,認為天資和心性“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她崇拜文化人,看透體力勞動的局限(父親勞作的微薄收入)。這份清醒甚至帶點冷酷的理性,是她抵御外界干擾(包括潛在情感)的堡壘。
優越感與危機感并存:小學時的絕對優勢在重點班(“全縣尖子生”)被打破,強敵環伺(成績差距極小)。這激發了她強烈的危機感和競爭意識(“絲毫不敢懈怠”),但也強化了她“保持狀態就能考清北”的自信。她認為自己能掌控一切,包括青春期可能的情感波動。
2.對情感的“無知懼怕”與防御策略:旁觀者的清醒與恐懼: 她觀察到班里女生對男生的示好,驚訝于她們的“直接”,內心卻不以為然,甚至對受歡迎的男生“無感”。她理想中的對象是“坦誠、率真”且“絕非凡人”。她對感情充滿警惕,源于 堂姐的負面個例的警示:感情糾葛導致“半死不活”,是“浪費生命”的活教材。成為鐘蕊楨 的壓力。電視劇(瓊瑤劇、武俠劇)中愛情帶來的癡迷、顛覆、傷害,讓她視感情為“災難”、“復雜的事”、“一輩子糾纏”。形成了主人公幼小的心靈對“情感失控”的恐懼。“前程未定”,投入感情是“浪費光陰”,可能“互誤終身”。說明文學、影視作品對人們的外在影響。由警示上升的防范。
刻意的“絕緣”策略:上學期,她采用“物理隔絕法”——避免課外在教室逗留,不過分表現。她天真地認為“只有避免接觸才可以不發生感情”。這種壓抑,如同“彈簧的伸縮原理”,為后來的強烈反彈埋下伏筆。她內心也隱約覺得這種壓抑“不正常”,但不知如何是好。
三,故事情節的升華
“驚蟄”時刻的特意選擇,為人物的青春萌動提供自然法則的前提條件,防范堡壘的崩塌與情感的洪流的傾瀉。
導火索:郝維吉的足球意外砸中她,以及他“笑盈盈”、“連連道歉”的反應。這笑容被形容為“昏暗天空突然迸射出的一束陽光”,具有強烈的感官沖擊力。生理的疼痛(頭生疼)瞬間被一種莫名的情緒覆蓋(“不好意思發火”、“異樣的笑容”)。認知失調與自我審視: 她試圖理性分析(對方道歉及時、愛運動沒錯),卻無法解釋自己的異常反應(明明頭疼卻開心?因為對方的臉?)。她立刻聯想到“拋繡球”的比喻,意識到事件的非比尋常。
情感的確認與失控:美術課上郝維吉被選為模特,成為她無法移開目光的焦點。“一看入眼,再看竟入心了。” 自習課的心神不定、反復思量,最終迫使她承認:“鐘蕊楨承認自己喜歡上了郝維吉。”這是她理性世界的“驚蟄”——沉睡的情感被猛烈驚醒,勢不可擋。 這種青春期的躁動符合心理學表述的幾個時期:青春期異性反感期、青春期異性向往期、青春期異性狂熱追求期、青春期異性婚姻成熟 期 。鐘蕊楨恰恰處于青春期異性向往期。
巨大的恐慌與徒勞的抵抗:承認喜歡帶來的是“前所未有的害怕”,“鉆到骨子里”。她深知這與她的人生規劃(讀書、出息)背道而馳,是“無法把控的事”、“危險重重”。她嘗試排解、控制、遺忘(“別想他了,忘了他”),甚至自我懲罰(“多想一秒都是罪過”),但“彈簧”猛烈反彈,越壓抑越強烈(“越想控制,思緒反而泛濫了”)。郝維吉的存在感被無限放大(“目之所及全都是他”),她的學習狀態(無法專心朗讀、聽課)、生活狀態(失眠、頭疼、食不知味、不洗漱)全面崩潰。日記里刻意省略名字,正是內心風暴無法平息的反證。 象征的深度: “驚蟄”節氣(萬物復蘇,蟄蟲驚走)的設定絕非偶然。它精準地隱喻了鐘蕊楨內心被強行喚醒、無法抑制的青春情愫,如同自然規律般不可抗拒,宣告了她精心構筑的理性堡壘的失守。
四、時代背景
應試重壓、城鄉差異與沉默的青春背景(1995年陜北縣城中學)賦予了故事更深層的時代與社會內涵。
1. 應試教育的鐵幕:“重點班”、“龍虎榜”、“全班前十名”、“考北大清華”、“中考不考美術”、“最后都得過考試關”、“學習成績還是衡量出息的標準”……這些詞匯織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網。學習是唯一的正途,成績是唯一的標尺。在這種高壓下,任何與升學無關的事物(如美術課、情感萌動)都被視為干擾甚至威脅。鐘蕊楨的恐慌,部分源于她清醒地認識到這種情感對“正事”的潛在危害。
2.城鄉差異的烙印:資源匱乏: 住宿條件的極端惡劣(窯洞、擁擠、寒冷)是農村教育資源短缺的直接體現。“租窯洞當跑路生”或母親進城做飯才能校外住,反映了農村家庭支持系統的脆弱。身份認同與出路焦慮:鐘蕊楨的“出息觀”(跳出農門)是無數農村學子的縮影。她對高中部平房學生的“幸運”感,對祖母苦難的對比,都源于對自身“農村生”身份的深刻認知和改變命運的迫切渴望。這種焦慮是她自律的動力,也是她恐懼情感擾亂“正途”的深層原因。這所學校走出去的叔叔 成了她心目中榜樣和偶像。她立志要走出陜北的大山。
早熟與擔當:作品中多次強調農村女孩的早熟(體貼父母、吃苦耐勞),這是生存環境使然。鐘蕊楨的理性、克制乃至對感情的懼怕,某種程度上也是這種早熟和擔當在青春期問題上的投射——她不允許自己“任性”。
3.沉默的青春與缺失的引導: 面對情感的萌動,鐘蕊楨孤立無援。她無法向家長、老師請教(怕被懷疑、擔心),認為“沒有教科書”,也不敢與同齡人探討(怕流言蜚語)。這種普遍的“失語”狀態,使得青春期的困惑與掙扎只能在個體內心默默發酵、激烈沖撞,加劇了痛苦和迷茫。班主任關于“早戀”的訓導是蒼白無力的,缺乏對情感本身的理解和疏導。說明教育中缺失了青春期心理輔導、疏導的課程和環節。
五,藝術手法
細膩寫實與象征隱喻的交織。
1.細節的真實力量:文本充滿了極具生活質感和地域特色的細節:防寒服、綠圍巾、白旅游鞋的穿著;腌咸菜、辣椒油就饅頭、烤紅薯的飲食;煤油燈、火爐子、羊皮褥子的用具;“1/2床鋪”的精確描述……這些細節共同構建了一個可信、可感的陜北縣城中學世界,讓讀者身臨其境。
2.象征與隱喻的運用:“豆蔻”: 既點明鐘蕊楨的年齡(十三余),更象征其含苞待放、欲說還休的青春狀態。“驚蟄”:核心隱喻,精準對應情感覺醒的不可抗拒性與對原有秩序的沖擊。“煤油燈”:知識之光、希望之火,亦是沉重負擔與熏染青春的象征。“1/2床鋪”:生存空間的擠壓與個體需求的壓抑。“彈簧”:形象比喻情感壓抑后的強烈反彈。“球砸頭”事件: 既是情節轉折點,也是情感“撞擊”與“破防”的物理象征。
3.內心描寫的深度: 文本大量運用內心獨白、心理分析(如對郝維吉的反復思量、對自身恐慌的剖析)、意識流(如混亂的夢境、斷續的思緒),將鐘蕊楨情感覺醒后的劇烈心理動蕩刻畫得淋漓盡致,極具代入感和沖擊力。
六,小說的社會價值
青春期是孩子們成長的必然陣痛,也是時代的沉重贈。
小說呈現了一個陜北農村少女在1995年那個特定時空下的“驚蟄”時刻。鐘蕊楨的困境,是青春生命律動與嚴酷生存環境、沉重時代期望之間必然碰撞的縮影。她的理性堡壘在情感的洪流前崩塌,并非軟弱,而是人性本真的蘇醒。這種蘇醒帶來的痛苦、迷茫與自我交戰,恰恰是成長最深刻的烙印。揭示了青春期成長的必然陣痛與時代的沉重饋贈。
小說的價值不僅在于生動描繪了個人情感的萌動,更在于它通過一個少女的內心風暴,折射出中國九十年代縣域教育生態的諸多面向:物質的匱乏、應試的重壓、城鄉的差異、青春引導的缺失。鐘蕊楨的歲月是在煤油燈與“1/2床鋪”的夾縫中,在驚蟄的雷聲中,艱難綻放的青春之花。她的掙扎與覺醒,是那個時代無數沉默青春的回響,提醒我們關注在宏大敘事之下,個體心靈在成長路途上所承受的獨特重量與迸發的頑強生命力。這段往事,因其真實而殘酷,因其細膩而動人,成為一曲獻給那個年代、那片土地、那種青春的深沉的思考。
這篇小說值得當下疲于奔命孩子上學、升學、高考、就業的家長一讀。也值得教育行政部門領導、教師一讀。要遵循自然法則,正確引導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
~~~~ 詩藝國際 ~~~~
文學殿堂,文友棲園
不忘詩心,砥礪前行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攜手并肩,與時共進
歡迎長期賜稿,再現詩意生活
傳統詩、詞、曲、賦,現代詩歌
譯詩,詩評,詩配畫
文學理論
散文,隨筆,雜文、小說
來稿請寄:153811241@qq.com
無限精彩,盡在【詩藝國際】平臺!
長按&掃碼即可關注
~關注,是一種支持;分享,是一種美德~

???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
不忘詩心,砥礪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