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幾天,日本雙日商社悄悄完成了一筆特殊的運輸,這批從澳大利亞運回來的“土”,看著不起眼,卻是電動汽車、戰斗機發動機都離不了的寶貝鏑和鋱。
這事兒之所以讓人關注,是因為這是日本第一次繞開中國,搞到這批被稱為“工業維生素”的戰略資源,日本這波操作看著挺硬氣。
畢竟在稀土領域,尤其是重稀土這塊,能找到中國之外的供給渠道,確實不是件容易事,但只要稍微琢磨一下,就能發現他們心里的苦,怕是只有自己最清,事情的源頭得從一筆投資說起。
日本雙日商社拉上了有國家背景的JOGMEC,去年給澳大利亞的萊納斯公司砸了2億澳元,換算成人民幣差不多9.3億。
![]()
這筆錢可不是白給的,條件很明確,萊納斯未來產出的鏑和鋱,最多65%都得優先供給日本,說白了,日本就是想通過直接投資,把這條稀土供給線牢牢攥在手里,可這供給線走起來,實在太折騰了。
礦石得先在澳大利亞開采出來,然后裝上貨輪跨洲運往馬來西亞,在那里完成精煉加工,最后才能運到日本供企業使用。
本來想省點麻煩,結果繞了大半個地球,流程多了不說,效率也大打折扣,更關鍵的是價格問題,從這條線進口的稀土,比直接從中國買貴了不少,日本車企現在造一輛電動車,光電機里的磁鐵成本就憑空漲了一大截。
![]()
這就好比兩家餐廳搶生意,一家用本土優質低價的食材,另一家非要花高價從萬里之外空運食材,還得經過第三方處理,最后做出來的菜價格高、味道還沒優勢,生意怎么可能好做?
日本的稀土突圍昂貴的替代之路
日本之所以愿意花這份冤枉錢,核心原因還是焦慮,全球稀土供給,中國占了將近七成,重稀土更是幾乎被中國包圓了。
今年4月,中國對鏑、鋱等實施出口管制后,日本不少依賴這些資源的制造企業立刻感受到了壓力。
無奈之下,日本才加快了稀土“自主化”的步伐。
![]()
但這條路走得并不順暢,馬來西亞的加工廠一直麻煩不斷,因為環保問題,當地民眾多次抗議,工廠時不時就得停產。
供給穩定性根本沒法和中國比,日本企業只能一邊硬著頭皮用高價貨,一邊還得繼續從中國進口囤貨。
這種“雙線作戰”的精分操作,恰恰暴露了他們的真實心態,嘴上喊著要擺脫依賴,身體卻很誠實。
畢竟企業要生存,成本和穩定性都是繞不開的硬指標,政治壓力再大,也不能拿企業的競爭力開玩笑。
![]()
日本的糾結并不是個例,在稀土“去中國化”這件事上,他們早就不是孤軍奮戰了。
美國人最近的動作頻頻,又是和澳大利亞簽百億美元的稀土大單,又是拉著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搞合作,最后還和日本簽了《關鍵礦產供應保障框架》。
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構建一個把中國排除在外的供應鏈閉環。
歐洲人也沒閑著,法國總統馬克龍親自為法日合資的稀土回收工廠站臺,兩國各掏1億多歐元,在法國西南部建了個全球最大的稀土回收工廠,預計2026年就能投產。
![]()
看得出來,為了在稀土上不被“卡脖子”,這些國家真是下了血本。
多國抱團布局去中供應鏈難避短板
可這些國家費盡心機搞出來的替代供應鏈,真的能如愿嗎?答案恐怕沒那么樂觀。
他們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中國在稀土領域的優勢,從來都不只是儲量多這么簡單。
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完整的產業鏈。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搭建起了從勘探、開采、分離到加工的全流程體系,配套的技藝人才和基礎設施都相當完善。
![]()
這就像做飯,光有米不行,還得有鍋有灶有會做飯的人,中國現在是米、鍋、灶、廚師一應俱全,而且水平都是頂尖的。
澳大利亞的萊納斯公司為什么非要把礦石運到馬來西亞加工?因為他們在本土根本搞不定全套精煉技藝。
而中國在重稀土分離提純上的技術,在全球都是獨一份的。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產業鏈效率高、耗費低,這是其他國家短時間內根本追不上的。
![]()
如此看來,西方國家砸重金建起來的所謂“替代供應鏈”,不僅耗費是中國的數倍,連穩定性都堪憂。
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40年全球稀土需求會是2020年的3.4倍。
在脫碳的大趨勢下,電動汽車、風電、機器人這些產業對稀土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
這些國家現在拼命建廠、投資,指望幾年后形成規模產能。
但他們可能沒考慮到,中國的稀土產業也在不斷升級。
![]()
我們早就不滿足于只賣原材料,而是轉向了高附加值的功能材料研發,簡單說,別人還在為“有沒有”發愁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琢磨“好不好”“精不精”了。
毫無疑問,日本這次從澳大利亞進口稀土,釋放了一個強烈的信號,全球稀土供應鏈正在從“中國中心”向多極化演變。
但這個過程會有多漫長,代價會有多高昂,恐怕沒人能給出準確答案,我個人覺得,未來的全球稀土格局,大概率會形成一個“雙軌制”。
高端、高附加值的產品依然會牢牢握在中國手中,而西方國家則會用更高的耗費,維持著一個“去中國化”的基礎供應鏈。
![]()
這不是誰能輕易改變的,畢竟產業鏈的構建需要時間,核心技術的突破更需要積累。
其實這場圍繞“工業維生素”的博弈,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很重要的啟示。
在戰略資源領域,核心技術和完整產業鏈才是真正的底氣。
依賴別人永遠不如靠自己,中國稀土產業的發展之路,就是最好的證明。
從最初的資源開采,到后來的技術突破,再到現在的產業升級,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別人上百年的路。
![]()
現在,面對多國的“去中”布局,我們之所以能從容應對,就是因為我們手里有實打實的硬實力,說到底,資源這場大戲,從來都不只是比誰家礦多,更是比誰的產業鏈強、技術硬、耗費低。
日本這艘繞道而來的稀土貨輪,更像是一個試探性的氣球,既展示了他們擺脫依賴的決心,也暴露了現實的骨感。
未來,隨著全球稀土需求的持續增長,這場博弈還會繼續,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在稀土領域的領先地位,短時間內很難被撼動。
而那些想要通過“去中國化”擺脫依賴的國家,恐怕還得在高耗費、低效率的困境中,繼續糾結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