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德國這回可真是下血本了!剛跟中國鬧完別扭,轉頭就宣布要砸20億歐元,把全國的華為、中興設備全拆了。
![]()
更蹊蹺的是,德國外長前腳剛取消訪華,后腳就搞這么一出,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哪是換設備,分明是在跟中國"甩臉子",可這筆天價"分手費",最后還不是要德國老百姓來買單?
![]()
20億歐元的天價“分手費”
德國這次是鐵了心要換設備,按照美國媒體曝光的消息,德國政府準備拿出20億歐元,專門補償那些要替換中國設備的電信公司,這筆錢可不是小數目,相當于德國每個老百姓要掏20多歐元。
![]()
目前德國政府還在糾結:是一次性全換完,還是分批慢慢換?但不管怎么換,成本都低不了,有運營商直接吐槽說這是“世界末日”,畢竟現在用的華為設備又好又便宜,換掉實在肉疼。
![]()
更讓人納悶的是 timing(時機)——德國外長剛因為不當言論取消訪華,雖然嘴上說改派財長來,但中方還沒給準信,這時候突然宣布換設備,難免讓人聯想是不是在和中國“鬧脾氣”。
![]()
德國的“人設”崩塌史
要說德國,過去在歐美圈里算是“務實派”,別的國家早幾年就跟風美國禁華為了,德國卻一直拖到現在,為什么?因為德國人精明,知道華為設備性價比高,用了能省不少錢。
![]()
但現在的德國,似乎越來越硬不起來了,先是北溪管道被炸,能源自主成了泡影;現在又要換通信設備,技術自主也懸了,想想默克爾時代,德國還能在美俄之間周旋,現在卻越來越像美國的“跟班”。
![]()
最諷刺的是,當年默克爾的手機還被美國監聽呢!現在德國又要用美國認可的設備,這不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嗎?
![]()
全球“去華為”浪潮的真相
這股禁華為的風,是從2018年吹起來的,美國率先以“國家安全”為由禁了華為,隨后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五眼聯盟”小弟們立馬跟上。
![]()
明眼人都清楚,所謂“安全風險”根本拿不出證據,真正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華為技術太先進,西方公司追不上;二是華為設備不像西方設備那樣容易“留后門”,讓某些國家沒法隨意監聽。
![]()
結果呢,跟風禁華為的國家現在都吃了虧,5G建設比中國慢了五年不說,還多花了幾百億美元,這些錢最后都得出在納稅人身上,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
誰在偷笑?誰在吃虧?
這場博弈里,美國顯然是最大贏家,一邊用“安全”名義打壓中國科技,一邊讓歐洲盟友買自家貴得多的設備,德國運營商估計得哭暈在廁所——以后不僅要買更貴的設備,網絡質量還可能下降。
![]()
中國雖然丟了部分市場,但華為在全球仍有30%的份額,更重要的是,這倒逼中國加速技術自主,現在中國的5G專利全球第一,這就是最好的反擊,最慘的是德國老百姓,以后手機話費可能要漲,網速還可能變慢,真是大國博弈,百姓買單。
![]()
這場鬧劇背后的三個真相
第一,所謂“安全風險”根本是幌子,如果華為真有安全問題,德國怎么現在才想起來換設備?明顯是政治壓力大于技術考量。
![]()
第二,德國正在失去戰略自主,從能源到科技,越來越依賴美國,默克爾攢下的家底,快被敗光了。
![]()
第三,中國企業走出去不容易,哪怕技術再先進,也抵不過地緣政治的打壓,但這反而讓中國堅定自主創新的決心。
![]()
結語:科技本該造福人類,不該成為政治工具
德國這20億歐元,本來可以拿來改善民生、發展教育,現在卻要用來拆掉好好的設備,這種浪費,最終都要老百姓來承擔。
![]()
歷史告訴我們,封閉保護從來贏不了開放競爭,當年蘇聯搞技術封鎖,結果落后于世界;現在美國想用同樣套路對付中國,恐怕也會重蹈覆轍。
![]()
對于中國來說,重要的是繼續練好內功,只要技術夠硬,服務夠好,總有一天客戶會用腳投票,畢竟,沒有人會拒絕又好又便宜的產品。
![]()
這場科技博弈還在繼續,但最終勝出的,一定是尊重市場、造福用戶的企業,政治干預能得逞一時,但改變不了科技進步的大趨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