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規矩要破?特朗普放話重啟核試驗,俄羅斯硬氣回應敢試就跟!
“立即開始測試核武器!”
特朗普在APEC峰會期間的一條社交媒體聲明,把全球核安全話題炸上了熱搜。
要知道,美國已經三十多年沒搞過實彈核試驗了,上一次還是 1992 年。
更刺激的是,俄羅斯馬上放話:你敢試,我就敢跟。
一邊是手握 5459 枚核彈頭的俄羅斯,一邊是擁有 5177 枚核彈頭的美國,這兩個核大國要是真掀了桌子,后果不堪設想。
![]()
特朗普說要重啟核試驗,理由是 “應對其他國家的測試計劃”,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指的是俄羅斯剛測試的兩款 “大殺器”。
俄羅斯新型核動力洲際巡航導彈“海燕”
俄羅斯新型核動力洲際巡航導彈“海燕”
一款是 “海燕” 核動力巡航導彈,靠小型核反應堆提供動力,理論上能無限飛,現有的反導系統根本攔不住。
![]()
另一款是 “波塞冬” 核動力無人潛航器,說白了就是核魚雷,能直接炸敵方海岸設施。
俄羅斯的波塞冬號核動力無人水下航行器
俄羅斯的波塞冬號核動力無人水下航行器
這兩款武器聽起來確實嚇人,俄羅斯上周還剛試射成功 “海燕”。
但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直接否認這是核試驗:“這就是正常的防御系統發展,跟核試驗兩碼事。”
![]()
這話還真不是抬杠,按照國際標準,核試驗得是引爆核裝置產生鏈式反應才算。
美國軍備控制協會的數據顯示,俄羅斯最后一次真正的核試驗還是 1990 年蘇聯時期的事,比美國停試還早兩年。
更有意思的是,美國自己今年也沒閑著。
2 月試射了 “民兵 - 3” 洲際導彈,9 月又從潛艇發射了四枚 “三叉戟 - 2” 導彈,這些都是能裝核彈頭的運載工具。
![]()
這么看來,大家都在搞武器研發,只是特朗普先把 “核試驗” 的牌子亮了出來。
就算特朗普是來真的,美國想搞實彈核試驗也沒那么簡單,至少要過三道坎。
首先是時間坎。
美國軍事專家早就算過賬,要搞一次地下可控的核爆炸試驗,至少得準備 36 個月。
要是想搞復雜的科學試驗,收集設計數據那種,花的時間更久。
雖然理論上能把 “民兵 - 3” 導彈打上天,在大氣層引爆核裝置證明威力,但這種操作風險太大,沒人敢輕易拍板。
其次是地點坎。
全美國現在只有內華達州國家安全基地能搞核試驗,這地方比羅得島州還大,從 1951 年起搞過 828 次地下核試驗,光大氣層試驗就有 100 次。
但當地早就反對重啟核試驗了,今年 5 月內華達州議會還專門通過決議,呼吁聯邦政府別碰這個禁區。
![]()
更尷尬的是,這里離拉斯維加斯不遠,核試驗的震動可能會影響城里的建筑,連特朗普自己的酒店都可能受波及。
最后是成本坎。
每次核試驗的成本高達 1.4 億美元,這還只是直接開銷。
更關鍵的是政治成本,美國軍控協會主任金博爾就說,一旦美國先試,俄羅斯、印度這些國家肯定會跟上,全球核不擴散體系就崩了。
![]()
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陰影,估計很多人還沒忘。
其實最讓人擔心的,不是美國能不能試成,而是這種表態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
現在全球核安全的根基之一是《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雖然美國簽了但沒批準,俄羅斯 2023 年還撤銷了批準,但三十多年來大家都默認遵守暫停試爆的規矩。
上一次全球有國家搞核試驗還是 2017 年的朝鮮,當時就引發了軒然大波。
![]()
美國科學家聯合會的專家點出了關鍵:美國靠超級計算機建模早就能維護核武庫,暫停核試驗其實是 “鎖定了技術優勢”。
要是重啟試驗,反而給了其他國家追趕的機會,簡直是 “自毀優勢”。
更危險的是誤判風險。特朗普沒說清楚要試的是 “運載工具” 還是 “核彈頭引爆”,這種模糊表態最容易引發緊張。
俄羅斯已經放話要 “對等回應”,要是后續溝通跟不上,很可能一步步滑向軍備競賽。
![]()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都急了,反復提醒現在核風險已經高得驚人,可不能再火上澆油了。
這場核試驗風波鬧到現在,更像一場 “羅生門”:特朗普說有國家在試,俄羅斯說沒有,專家說試不了,總統說馬上開始。
但無論真相如何,有一點是肯定的:核安全從來不是兒戲。
三十多年的核試驗禁令,是用無數教訓換回來的平衡,一旦這個平衡被打破,沒有國家能獨善其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