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深秋的一個傍晚,江蘇省鹽城市公安局文化干事周明在整理群眾文藝匯演資料時,注意到一份看似普通的書法作品投稿,落款“劉賢端”三字讓他心生警覺。這份偶然的發現,最終牽出潛伏多年的國民黨保密局上校特務劉賢端的落網大案。
![]()
劉賢端這個名字藏著另一層,他在國民黨保密局干過資深特務,軍銜上校,1949年大陸解放后留下一步潛伏,換了名叫劉文軒,在鹽城開了家香油坊當掩護,他在軍統系統里待過要職,跑過幾次情報活,鹽城這塊選作據點,水路都過得去,解放初期監管不算緊,他布聯絡站容易,香油坊門面天天做買賣,里邊暗語代號來回傳,送貨的路上挪物資走線。
![]()
公安局文化干事周明這邊,平常事就是組織群眾文藝活動,審查宣傳材料,1957年10月,他在審核國慶文藝展投稿時,翻到一幅書法,落款的筆跡和之前截獲的特務密信寫法有相似,內容寫的是毛澤東詩詞,運筆習慣露了手,周明把線索上報,和偵查科貼上去做秘密調查,歷史檔案一對,戶籍這塊有矛盾,劉文軒說自己原籍浙江,口音里帶著云南腔。
暗處的較量跟著上來,劉賢端嗅到周圍出現陌生面孔,立刻切斷下線聯系,手里能銷毀的先處理一批,香油坊的地窖里藏著電臺和密碼本,夜里走預設的密道收發情報,周明這邊走訪群眾,聽到他說過酒后失言提到昆明往事,這條和當年李公樸聞一多遇害案里在逃特務的特征對得上,公安機關把監控力度壓上去,資金往來里看到他同上海廣州等地人員有聯系。
![]()
突破點落在一次文藝下鄉活動里,周明以推廣群眾文化的名目,組織演出隊到香油坊所在的街道表演,現場里劉賢端受邀題字,寫下山海爭水四個字,用典的方式露出受過民國時期特訓的背景,這短語在國民黨特務機構的密寫訓練里常見,前面攢的證據放在一起,1957年11月3日,公安機關決定收網,突擊搜查從地窖暗格里起出美制電臺一部,密碼本三冊,潛伏人員名單一份,劉賢端把經過交代清楚。
這案子里看得到1950年代反特斗爭的復雜,劉賢端潛伏八年不被察覺,基層管理還存在盲區,文化干事通過文藝活動摸到線索,群眾路線在國家安全工作里起作用,結案后當地推動文藝宣傳和治安聯防結合機制,業余劇團書畫小組這些渠道并著加強輿情監控,文化加治安的模式在多地推廣,成了基層維穩的有效手段。
![]()
劉賢端案的歷史意義擺在那,和平建設時期隱蔽戰線的斗爭沒有停,特務用合法身份長期潛伏,公安機關靠專業素養和群眾支持一點點把謎題拆開,這個案例給后續反特工作留了參照,技術偵查要緊,人文領域里的細微線索也不能丟,收尾到1957年這次行動完成,案件定性明確,放在新中國反特史里是一筆標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