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匠山行記(ID:gh_d836161f0f54)
本文已獲得授權
![]()
不重建,也能重生
“大拆大建”不再是城市更新的唯一劇本,我們也許能找到一種更輕盈、更智慧的方式,為衰敗空間注入新活力。
“城市針灸”便是這樣的妙計。
摒棄粗暴重建,轉向精準“理療”。
這不是簡單的修修補補,而是一種溫柔而高效的城市復興哲學:輕盈介入,柔性修復,讓城市在不驚動太多塵土的情況下,悄然煥發新生。
01
光州老城區街道改造
點綴激活:用小節點撬動大場景
在韓國光州,MVRDV與Seosuk小學的學生共同完成了“我愛街道”(I Love Street)項目,這是“光州荒唐事”第三期城市更新計劃中的重要一環。
項目通過對一條 960 平方米的街道進行小尺度的永久性改造,探索建筑與城市公共空間之間的互動方式,呈現出一種以“小節點”撬動“大場景”的城市更新策略。
![]()
▲ 改造節點
“荒唐事”作為光州的城市更新概念。
其核心是通過一系列看似“瑣碎、幼稚、暫時”的小規模干預,激發城市空間潛能。改造以實驗性、可參與、可批判的方式,對城市空間進行微介入式激活。
這種“無意義”表象下的介入,恰恰為觀察者提供了新的視角,幫助發現潛在的城市問題,并可能成為后續城市政策變革的觸發點。
![]()
▲ 效果圖
MVRDV通過與孩子們的工作坊合作,提煉出他們對街道的真實需求,并以“可玩、可坐、可參與”為設計邏輯,對地面進行了多樣化改造。
鋪設了可以坐下涂鴉的路面,植入了供人跳躍的蹦床和玩耍的沙地,讓街道瞬間充滿了游戲與休憩的復合功能;
![]()
▲ 娛樂活動節點
一個五米高平臺的設置,配以公共桌椅,不僅創造了俯瞰社區的新視角,也強化了城市的社交體驗;
![]()
▲ 平臺
這些設計不僅僅改變了空間的物理屬性,更激活了人與街道的情感鏈接,以小節點的更新,撬動了社區參與、城市認知與空間活力的連鎖效應。
02
超級線性公園
敘事縫合:讓城市“說話”
Superkilen 的設計并非僅僅是一個公園的建設,而是一場社會敘事的重構。
BIG 與 Topotek1、Superflex 的設計策略,是以“縫合”多元文化記憶與城市日常為目標,讓空間成為居民共同講述故事的“舞臺”。
![]()
▲ 鳥瞰效果圖
Superkilen 的整體設計被劃分為紅色、黑色與綠色三個主題區域,它們如同故事的三個章節,以不同的功能與氛圍織補社區生活的空間裂隙。
紅色廣場緊鄰體育館,是整個公園最具張力與活力的部分。
![]()
![]()
▲ 紅色區域
橡膠鋪裝的大面積場地可承載集市、運動、溜冰、露天電影等多種活動,泰拳場、牙買加音響系統、伊朗自行車架等多元設施交織成一個開放的文化拼貼場景,鼓勵居民走出家門,進入共享的敘事空間。
紅色象征能量與行動,代表社區公共生活的激活。
![]()
▲ 黑色區域
黑色廣場位于基地的核心位置,是最富“生活感”的區域。
摩洛哥噴泉、土耳其長凳、日本櫻花樹下的棋桌構成了日常聚會的節點,白色地面線條穿插其間,突出了“物”在敘事中的主角地位。在這里,人們喝茶、下棋、聊天,形成一個充滿溫情與交流的“城市客廳”。
黑色象征平靜與包容,讓生活的敘事自然發生并不斷延展。
![]()
▲ 綠色區域
綠色公園則以柔軟的地形與運動設施吸引年輕人與家庭聚集。
足球、籃球、羽毛球場地與起伏草坡營造出流動的運動場景,多樣的綠植從日本櫻花到黎巴嫩雪松,呈現生態共生的象征。這不僅是一片綠地,更是一種社區共建、共生未來的空間想象。
綠色代表成長與連接,寄托著社區持續發展的希望。
在三段空間敘事之上,Superkilen 的獨特之處在于將“物”作為敘事媒介來縫合文化。
![]()
▲ 各地的城市物件被嵌入場地
來自全球各地的城市物件被嵌入場地之中,配有不銹鋼銘牌,標注其原產地與故事。
這種“可觸摸的敘事”讓移民的文化記憶不再隱形,而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現在城市空間中,使社區的多元身份在日常生活中被看見、被理解。
03
Green Kilometer
功能疊加:一地多用,復合激活
Green Kilometer 并不是一座傳統意義上“劃區分區”的公園,而是一個以路徑系統為骨架、功能疊加為核心的復合城市公共空間。
設計團隊通過在原本空置的洼地中織入一張富有動感的人行步道網絡,讓公園不再是一塊被動使用的“綠地”,而是一個可被激活、可被參與、可被重新定義的空間系統。
![]()
▲ 路徑平面圖
螺旋式延展的步道如同一張流動的“城市神經網”,勾勒出多個氣泡狀的空間單元。
![]()
▲ 功能泡泡平面圖
這些“氣泡”并非孤立的功能島,而是通過路徑相互滲透、交織、共享,形成一個活動與場景高度復合的多功能公園。
![]()
![]()
▲ 場地實景
國際象棋與跳棋臺、沙灘排球與網球場、草丘攀爬區相互串聯,滿足不同年齡段的活動需求;
日光躺椅、吊床、圓形座椅與線性長凳共同形成多個可停留、可交談的微空間;
![]()
▲ 場地實景
這些場地通過流動的步道網絡實現靈活轉化與復合使用。
一片草丘既可成為孩子們的游戲天地,也能成為日落時分的觀景點;一個廣場既能容納市集,也能舉辦夜晚的公共演出。
場地并沒有封閉的圍欄或剛性的邊界,而是以開放、滲透的方式嵌入城市肌理。
![]()
▲ 場地平面圖
允許人們從各個方向自由進入,空間不再區分“內”與“外”,而是成為社區生活自然流動的延伸。
公園通過路徑編織、功能疊加與生態嵌合,將一個原本空置的洼地轉化為高復用性、高滲透性、高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間。
它突破了“綠地即休閑”的傳統認知,強調公共場所的靈活性與包容性。
結語
當城市不再依賴宏大的改造,空間在奇思妙想中煥發新生。
那些被忽視的角落,往往藏著激活城市的潛力。小尺度的介入、輕盈的滲透,讓人們重新與場所建立連接。
城市針灸以細微撬動格局,以柔軟激活肌理。
城市不必轟鳴生長,它也可以在輕盈與靈動中,悄然被喚醒。
資料引述:
1.《我愛街道荒唐事,韓國 / MVRDV 》
https://www.gooood.cn/i-love-street-folly-korea-by-mvrdv.htm
2 .《 超級線性公園,丹麥 / BIG 》 https://www.gooood.cn/superkilen-master-plan-by-big.htm
3.《 Green Kilometer新型城市公園,意大利 / Ghisellini Architetti 》 https://www.gooood.cn/green-kilometer-new-equipped-urban-park-by-ghisell ini-architetti.htm
4.《從“失落空間”到“活力空間”:微更新背景下城市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形式、困境與策略》
編輯| 劉 巖??
責編|李婧博
初審 |袁兆童??
終審 |黃 山
- End -
內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責聲明|
本文轉載自:匠山行記
尊重知識產權,版權歸原創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創,否則均為轉載或出自網絡整理, 如發現內容涉及言論、版權問題時,煩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做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