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甘肅頻道
人民網 席娟娟
近日,“何以中國·壁畫里的中國|當AI遇見小飛天”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走進位于祁連山北麓的肅南縣馬蹄寺石窟群,感受千年石窟藝術的獨特魅力。
![]()
三十三天石窟。人民網 席娟娟攝
馬蹄寺石窟群開鑿于十六國北涼時期,距今有1600多年歷史,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上、中、下觀音洞和金塔寺7個部分組成,現存70余個窟龕,500余尊塑像,壁畫總面積逾2500平方米。
馬蹄寺石窟群中,最為人們熟知的是三十三天石窟。“三十三天石窟共有7層21個窟龕,呈寶塔形鐫刻于懸崖絕壁上。窟外是險峻的懸崖,窟內是精美的壁畫和彩塑,是‘險’與‘美’的碰撞。”據馬蹄石窟群旅游區講解員趙建蓉介紹,石窟內臺階狹窄且陡峭,每層之間都有隧道相通,隧道呈“之”字形,回廊曲折。最驚險處的“鷂子翻身”僅容一人通過,必須手腳并用才能爬上去。“這種修建在巖體內部的石窟棧道,在國內實屬罕見。”
如果說三十三天石窟以“險”出圈,那么金塔寺石窟則是馬蹄寺石窟群中最有研究價值和文物價值的石窟。這座懸于肅南縣祁連山北麓、大都麻河西岸60余米高崖壁上的石窟,有東西兩窟,均為中心塔柱式結構。窟內保存著北涼、北魏、西魏、西夏歷代雕塑270尊,壁畫600多平方米。
![]()
金塔寺石窟內的彩塑。 人民網 席娟娟攝
不同于敦煌莫高窟以壁畫、影塑為主的飛天,金塔寺石窟飛天是“高肉雕彩塑”。“這里的飛天是3D立體的,在國內石窟中絕無僅有,被譽為‘東方飛天之精華’。”馬蹄寺管委會文管員劉國虎說。
記錄石窟溫濕度、檢查巖體裂隙、觀測造像脫落痕跡、排查蟲鼠害跡……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構成了劉國虎二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談到文物保護與傳承,劉國虎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做好文物數字化展示傳播工作,“敦煌研究院已對金塔寺石窟進行了數字化掃描,這樣才能把它們永久地保留下來。”
![]()
馬蹄石窟群旅游區。人民網 席娟娟攝
近年來,馬蹄石窟群旅游區從人防、物防等方面持續做好石窟文化的保護工作,健全文物管護隊伍,投入資金維修窟檐,加裝護欄、安裝溫濕度計等安防設施;同時,景區通過對游客流量進行監測,精確核定合理的游客承載量。
一代代守護者心懷責任,接續守護文化遺產,讓這處藝術寶庫在保護與傳承中煥發新生,讓絲路文明的璀璨光芒穿越時空、照亮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