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就在最近,美國通用原子公司高調宣布,重啟被自己親手斃掉的電磁軌道炮項目。
有意思的是,這事兒總讓人想起幾年前的黯然下馬,不少人說,這是美國在“借日本技術暗渡陳倉”。
美軍到底在打什么算盤?日本在背后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
編輯:AJY
美軍軌道炮高調復活
這事兒,得從2021年說起,當時美國海軍和陸軍幾乎同時叫停軌道炮項目。
理由很直接,技術難題沒法解決。
![]()
炮管磨損太快,打幾十發就得換,這在實戰中根本撐不住,項目只能無奈下馬。
可就在今年10月,這個曾被寄予厚望的項目,又大張旗鼓地站到了國際新聞的“C位”。
目標直指我們的東風系列導彈,彈道、巡航,還有無人機群。
![]()
通用電子公司甚至直言,軌道炮是成本低、效率高的反導選擇。
用來應對“飽和攻擊”再合適不過。
美國這次不遮不掩,目標就是補關島反導系統的火力短板,但真能補上嗎?
![]()
這里就有意思了,美國當年為啥下馬?
核心問題是技術瓶頸、路線偏差與資源調配,一開始非要追求“遠射程對陸打擊”。
硬要把不符合現有艦艇供電能力的“大家伙”往船上塞。
![]()
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改裝潛力見頂,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又老又舊。
新的DDG(X)項目進展慢悠悠,根本沒有適配平臺。
更關鍵的是,軌道高溫磨損、射程不足等技術難題始終無法突破。
![]()
五角大樓為追趕中俄高超音速導彈,把資金優先投入相關領域。
軌道炮項目最終因“一系列無法克服的問題”下馬。
這背后,其實是一種戰略選擇的失誤,貪大求全,結果一事無成。
![]()
現在復活,美國徹底換了思路,不再盯著遠程打擊,轉而聚焦反導攔截。
這與日本正在“飛鳥”號試驗艦上測試的中小口徑電磁軌道炮思路高度一致。
通用原子公司展出的多任務電磁炮系統,能以6馬赫的速度發射鎢彈頭。
專門針對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
![]()
前美國海軍電磁炮項目經理邁克·拉克爾更是聲稱。
原先困擾項目的軌道高溫磨損問題已經解決,這話說得很有底氣,但技術難題真的解決了嗎?
再看日本這邊,它的進步神速,但并非靠什么“偷師美國”。
從2016財年啟動項目起,日本就明確走“中小口徑反導”路線。
與美國當年的“大威力對陸打擊”路線完全不同。
![]()
2023年10月,“飛鳥”號試驗艦完成全球首次艦載軌道炮實射。
2025年4月,初速已能達到每秒2000米,導軌幾乎不磨損。
9月更是以接近7馬赫的速度擊中靶船。
這些成果都有日本防衛裝備廳的公開通報。
核心突破是解決了軌道磨損與海上適配的基礎問題,走得非常務實。
![]()
然而,日本的短板也很突出。
電源系統至今依賴龐大外置設備,根本無法適配現役艦艇,因此防衛省早就公開表示:
“愿意通過日美合作推進研發”。
計劃用自身材料科學優勢交換美國在電源儲存、制導系統上的技術支持。
![]()
一位日本工程師甚至在2023年1月到2024年6月,被直接借調到美國海軍研究機構。
全程參與美方電磁武器的研發工作。
這種合作,說白了就是技術領域的“抱團取暖”。
一個缺貼合現有防御需求的技術路線,一個缺工程化和電源集成能力,大家各取所需。
希望能盡快把技術轉化成實戰能力。
![]()
其實,軌道炮能復活,最根本的推動力還是經濟上的算計。
關島的防御系統原本是針對朝鮮少量導彈設計的,現在他們覺得最大威脅來自中國的遠程火力。
傳統反導攔截器,隨便一發就得幾千萬美元。
而軌道炮用鎢彈頭,成本低到讓人心動,還能對付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和無人機群。
![]()
美國現在琢磨的是大規模飽和攻擊,軌道炮的低單發成本和高射速。
一下子成了美軍眼里的“香餑餑”。
這種務實選擇,本質上是對成本和效費比的重新考量,而非什么技術上的突然突破。
![]()
美日合作難掩技術短板
但話說回來,美日想聯手推進,離真正實戰部署還有好幾道坎沒過去。
美國通用原子公司嘴硬說解決了軌道磨損,卻沒提一個更關鍵的問題:“海上環境適應性”。
海洋鹽分對精密軌道的腐蝕,艦艇在風浪中顛簸對發射穩定性的影響。
![]()
這些都是比在實驗室里打靶難得多的問題。
日本在“飛鳥”號測試中也只是初步摸索,防衛省的技術報告里明明白白寫著“仍需持續驗證”。
說明他們對這些難題也心里沒底。
![]()
電源問題更是兩國的共同噩夢。
要支撐32兆焦耳級別的發射,得有個巨型儲能裝置。
裝在軍艦上還勉強能看,真要在陸地上部署,就得拖著好幾個集裝箱。
機動性差,響應慢,這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幾乎等于活靶子。
![]()
日本現在用的軌道炮電源系統,還得要四個集裝箱那么大。
真要打起仗來,能不能靈活用起來還說不準。
美國陸軍此前測試的中程軌道炮,也因電力集成問題停滯多年。
電源小型化這個坎,至今看不到明確的突破時間表,這才是制約軌道炮實戰化的最大“阿喀琉斯之踵”。
![]()
美方渲染的“針對中國導彈”,更像是在為這個項目找存在的合理性借口。
他們炒作的“集裝箱導彈”、“本土無人機突襲”,至今沒有任何實證。
更像是為了要預算而制造的恐慌。
反倒是美國自己的反導體系有明顯漏洞。
![]()
中國軍網此前就分析過,關島面積狹小,反導系統機動空間有限。
就算加了軌道炮,也改變不了“節點密集、易遭打擊”的本質。
想靠一件“神兵利器”就改變戰略態勢,未免太天真了。
![]()
更值得玩味的是日本與法德的拉拉扯扯。
2024年,日本還聯合法國、德國拉起聯合研發,想在艦載軌道炮領域搶占風頭。
這更像是一種技術上的“多方下注”。
既想抱美國的大腿,又怕被美國“卡脖子”,順便還想在歐洲市場分一杯羹。
![]()
中國穩步推進
與美日的“抱團取暖”不同,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發。
一直是基于自身國防需求穩步推進,走的是“鍛長板”的自主道路。
2018年,“海洋山”號綜合試驗艦的艦載電磁軌道炮上艦測試,就是公開信息。
![]()
當時連美國《防務新聞》都重點關注,認為這可能是全球首次艦載電磁炮海上試驗。
我們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但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實。
我們的發展,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面。
軌道炮只是我們龐大電磁發射技術體系中的一個節點。
![]()
我們在艦船綜合電力系統、新型材料、高能電源等相關領域早已進行深度布局和協同發展。
更關鍵的是,我們的發展,始終圍繞“實戰化”這個核心。
說到底,我們的從容,來自于對自身發展道路的絕對信心。
我們走的是符合自身裝備體系的路線,不會被別人的節奏帶著走。
![]()
與其被動補短板,不如主動鍛長板
面對美日在軌道炮上的“聯手發力”,我們確實需要保持關注和警覺。
但更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和清醒認知。
這場技術競賽,比拼的不僅僅是炮彈的速度和射程。
更是發展模式的優劣、國家意志的堅定和創新體系的活力。
![]()
與其被對手的節奏帶著走,陷入無休止的“補短板”競賽。
不如堅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主動鍛造我們自己的“長板”。
“補短板”的邏輯,是被動且反應式的。
你缺什么,我就補什么,永遠有補不完的短板,永遠在追趕的路上。
![]()
而“鍛長板”的邏輯,是主動和引領式的。
我做什么,我就把它做到極致,做到別人無法超越、無法復制。
從而用我的“長板”來定義游戲規則,讓對手來適應我的節奏。
這兩種邏輯,高下立判。
![]()
美日目前的合作,就是典型的“補短板”思維。
美國缺符合其防御需求的技術路線,日本缺將技術工程化和體系化的能力,他們希望通過合作,快速彌補各自的短板。
但這種合作,本質上是一種“弱者的聯合”,內部必然存在利益分歧和不信任,基礎并不穩固。
![]()
而我們的“鍛長板”戰略,則是一種“強者的自覺”。
我們深知,核心技術是買不來、求不來的,只能靠我們自己干出來。
我們專注于構建一個從基礎研究到工程應用,再到裝備列裝的完整創新鏈條。
這個鏈條越完整,我們的“長板”就越長,我們的護城河就越深。
這種由內而生的力量,遠比靠外部合作拼湊起來的力量,更加可靠和持久。
![]()
結語
說白了,大國科技競爭的終極賽場,不在實驗室,而在發展模式。
每日的“抱團取暖”,改變不了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更擋不住我們自主創新的步伐。
面對風浪,你選擇當一塊隨風搖擺的浮木,還是做一艘穩如泰山的巨輪?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