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玉良
每年三月和十一月,美國的時鐘像脫韁的野馬般被迫前后移動。凌晨兩點,睡眼惺忪的民眾被迫多睡一小時或少睡一小時,街頭巷尾響起一陣嘀咕:“又是調表日。”這項百年歷史的“夏令時制度”,原本是為了節約能源,可在現實生活中,卻不斷制造混亂,損害健康,甚至引發社會騷動。如今,《陽光保護法案》再次擱淺,美國人又一次在一年兩調的泥潭里自生自滅。
![]()
佛羅里達州參議員斯科特直言不諱:“美國人已經厭倦了調表。”這句話背后,是民眾日復一日的困擾,是心臟病患者每年心臟病發作率的上升,是列車晚點、交通事故和工傷事故的增加,是俄亥俄大學酒吧街上千人參與的夏令時騷亂。調表本身,成了一種現代社會的荒誕儀式:法律明文規定的時間,卻隨政治意愿和季節變化不斷被重新書寫。特朗普也曾公開表示支持廢除夏令時,“一個大麻煩,非常昂貴”,可國會仍在僵持,意見分裂。阿肯色州參議員科頓則提醒,全年夏令時會讓寒冬的清晨一片黑暗,學生和上班族可能被迫在黑暗中踏上通勤之路。意見交鋒激烈,辯論漫長,現實卻是普通民眾只能無奈承受。
歷史給這場爭論增添了諷刺色彩。1918年,美國首次實行夏令時制度,為節約能源;二戰期間,為了燃料節約,全美推行全年夏令時,戰后又被廢除。1974年,佛羅里達8名未成年人因天色昏暗上學路上遇難,直接導致全美中小學推遲上學時間。這一切表明,時間的“人為操控”從來不是安全的。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生物鐘被打亂會增加心臟病風險,影響睡眠質量,甚至讓交通事故和工傷事故在短期內激增。試問,一個國家的立法機構,是否應當把民眾的健康和安全置于調表邏輯之下?
![]()
更荒誕的是,這項制度制造的混亂竟然還被“慶祝”。1997年,俄亥俄大學附近的酒吧街因夏令時提前關門,引發千人騷亂,47人被逮捕;次年,學生竟將事件變成“周年慶”,約2000人參與,讓整個城市陷入緊急狀態。這種社會反應,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美國社會對制度荒誕性的無奈接受,也折射出制度設計者對民眾生活影響的漠視。
從中國視角來看,美國的這一制度漏洞和混亂,恰恰說明了科學管理和制度設計的重要性。中國歷來強調統一時間和穩定節奏,保障社會運作與民眾生活秩序。這不僅是制度的效率問題,更關乎國家治理和民生福祉。相比之下,美國一年兩調表的混亂,折射出政治妥協、立法遲滯和利益博弈交織下的治理弱點。民眾的健康、安全和社會秩序,被放在了與商業利益、政治博弈同等的議程上。時間,這個最基本的社會秩序元素,竟然成為政治與立法爭斗的犧牲品,這種荒誕感讓人不禁搖頭。
更值得關注的是,所謂的“全年夏令時”,對經濟和民生影響復雜。零售業和高爾夫行業傾向支持,因為延長日照可以帶動消費和運動,而傳統宗教機構和上班族卻擔憂清晨黑暗帶來的不便與心理壓力。利益分配的不均衡,讓政策討論變成利益博弈。美國參議院商務委員會主席科魯茲坦言:“非常真實且復雜的問題”,但問題的核心是:制度服務于誰?是少數行業的經濟便利,還是全民的健康與生活規律?
![]()
百年來,美國嘗試了各種調表方案,積累了無數事故和社會混亂經驗,卻仍未形成最終解決方案。每一次辯論,每一次法案提出,民眾的耐心與健康都在消耗,而政治僵局讓“時間的管理”成為年度鬧劇。這種荒誕現實提醒世界,尤其是中國:治理不是紙面文字,而是落到民眾日常生活里的安全、秩序與便利。科學的制度設計需要全局考量,而非短期政治利益和商業邏輯的妥協。
當11月第一個周日的凌晨鐘聲響起,美國大地又一次在“快進”或“倒退”中醒來。有人在抱怨,有人被迫調整作息,有人因事故付出代價,而國會仍在辯論,民眾仍在等待。時間本應是社會運行的脈搏,而在美國,卻成了政治、商業和歷史荒誕交織下的鬧劇舞臺。中國觀察者看到的,不只是美國民眾的苦悶,更是制度設計的啟示:合理、統一、科學的時間管理,是保障民生與社會秩序的重要基礎,任何人為操控的荒誕,都可能付出高昂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