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得從今年夏天說起。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突然在社交媒體上發了個視頻,直截了當地宣布:所有中國人都不能參與美軍的云計算項目。這段三分半鐘的視頻,就像一顆炸雷,在科技圈掀起了軒然大波。
其實這事兒早有苗頭。七月中旬,一家叫ProPublica的媒體發了篇報道,說微軟公司有個“數字護衛”機制,讓中國工程師間接參與五角大樓的云平臺維護。
雖然代碼是由美國員工來執行,但報道質疑這種安排的安全性。更關鍵的是,報道指出負責監督的很多是退役軍人,他們的技術水平可能識別不出潛在風險。
![]()
這篇報道可把華盛頓的政客們給急壞了。共和黨參議員科頓馬上給國防部長寫信,要求徹查所有涉及中國技術人員的國防承包商。科頓這人向來對中國強硬,他在信里直言這是“災難性隱患”。
微軟的反應那叫一個快。兩天后就宣布調整服務流程,保證不再讓中國工程師參與國防項目。雖然公司沒公布具體人數,但業內人士估計,受影響的工程師不在少數。
要說美國這波操作,可不是臨時起意。從去年開始,他們就在STEM領域對中國留學生收緊簽證。很多大學私下里建議中國學生別申請人工智能、半導體這些敏感專業。
今年初,美國農業部更是一口氣解雇了70名外國科研人員,其中大部分是中國籍的博士后。這些人研究的都是作物基因、食品安全這些民用項目,結果也被扣上“安全風險”的帽子。
赫格塞思的視頻發布后,其他科技巨頭也坐不住了。亞馬遜、甲骨文這些公司紛紛開始內部排查,不僅查現在雇的中國工程師,連過去寫的代碼都要翻出來看看是誰寫的。
結果就是,很多在美工作的中國技術人員被調崗或邊緣化。他們明明沒碰過敏感數據,也沒違反規定,可就因為國籍問題,職業生涯受到了嚴重影響。
這波禁令的范圍還在不斷擴大。九月份,五角大樓又下令,禁止所有科技供應商使用中國籍人員參與系統維護。說白了,就是要把中國人完全排除在美軍的技術項目之外。
這么做的后果很快就顯現出來了。國防部的系統維護周期明顯變長,項目成本平均漲了兩成。要知道,五角大樓的云計算服務有六成模塊都依賴外部技術支持,現在突然要本土化,人才根本接不上茬。
農業科研領域也挺慘。那些被解雇的中國學者參與的項目現在推進困難,基因數據庫更新跟不上,生物環境監測數據缺了兩成。美國農業本來就很依賴國際人才,這么一搞,糧食安全都要受影響。
教育領域也好不到哪去。今年STEM專業中國學生的簽證拒簽率飆升到30%,像斯坦福、麻省理工這樣的名校,都開始建議中國學生轉申低風險專業。這不是要把美國的創新之路越走越窄嗎?
說起來,美國這么防著中國技術人員,說到底還是心里發慌。數據顯示,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論文發表量已經在2020年超過美國,在5G、量子計算等關鍵技術的專利數量也在持續增長。美國智庫最近發布報告警告說,技術脫鉤可能會讓美國的國防創新能力不升反降。
微軟雖然配合政策調整,但也吃了苦頭。內部評估顯示,完全排除中國技術人員后,部分項目開發效率下降約20%。公司試圖用印度、以色列的團隊來彌補,但文化差異和時區障礙讓協作效率大打折扣。
其實歷史早就證明,技術封鎖往往事與愿違。想想2019年華為被制裁后,研發投入反而年均增長20%,去年推出的麒麟芯片已經完全自主設計。中興被制裁后,供應鏈本土化率在三年內從30%提升到65%。外部壓力有時候反而會加速中國技術的自主創新。
現在美國這波排斥運動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系統性。從國防核心項目到農業科研,從企業雇傭到教育交流,美國正在全方位地建隔離墻。這種做法不僅影響中美關系,也可能讓美國失去在全球化科技生態中的傳統優勢。
結語
美國防部長的一紙通告,讓中美科技競爭進入新階段。這場以安全為名的排斥運動,說到底是美國面對技術競爭時的心態失衡。從微軟工程師到農業學者,從云計算到基礎研究,系統性排斥正在改變全球科技合作的生態。
歷史告訴我們,技術發展從來不是你輸我贏的零和游戲。封閉與隔離往往只會適得其反。特別是在人類共同面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全球性挑戰的今天,科技領域的開放合作顯得格外重要。
美國筑起的這堵技術高墻,或許能帶來一時的安全感,但從長遠看,保持系統的開放與包容才是創新的源泉。這場科技競爭何去何從,不僅關乎兩個大國的發展,更將影響全球科技的未來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