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過去已經有幾天了,而在九月份還有個其中很特別,就是農歷的九月十三!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村里的一些老人就會念叨“雨雪多不多,就看九月十三”,這是一句過去在民間廣泛流傳的農諺,它說的是在農歷九月十三的天氣很特別,可以提前預測一下冬季的雨雪多不多!
![]()
那么,明日便是農歷九月十三了,今年冬天的雨雪究竟會多會少?那些口口相傳的諺語,又藏著怎樣的天氣啟示呢?我們來一起先睹為快吧!
老祖宗對九月十三的重視,源于對季節轉換的敏銳洞察。農歷九月正是秋向冬過渡的關鍵期,火氣漸隱,水氣初升,這天的天氣往往是后續氣候趨勢的“預告片”。
最廣為人知的便是“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半冬干”,也有些地方說成是“十三無雨一冬旱”,但是它們的意思都是差不多的,說的都是若重陽佳節未見雨水,九月十三便成了更關鍵的判斷節點,這天下雨就是好事,后面的雨雪充足,但是重陽沒有下雨,九月十三也是晴天沒有下雨。則預示整個冬天可能雨雪稀少。
農諺里還藏著最直白的預判邏輯。比如“九月十三晴,不用蓋稻亭”,稻亭是田間避雨的簡易設施,若這天晴空萬里,意味著冬季少雨雪、氣溫偏高,自然無需費心搭建避雨棚。
![]()
還有更形象的是“九月十三晴,鞋匠嫁婆娘”,或者是“九月十三日晴,皮匠賣老婆”等夸張的說法,其背后是生活智慧,因為九月十三日晴天,預示后面的雨雪少,氣溫偏暖和,而暖冬里雨鞋,皮衣等無用武之地,鞋匠生意蕭條,皮匠賣不出去皮貨,竟到了“養不起家”的地步。
反之,若九月十三遇雨,則是另一番光景。“九月十三落,釘鞋不離腳”,釘鞋即舊時的雨鞋,這句諺語直白地告訴人們,此日降雨往往預示冬季雨雪頻繁,道路泥濘,雨鞋要時刻備在身邊。
還有“九月十三雨淋淋,來年糧食滿倉盈”的說法,更道出了農人對雨雪的期盼——冬雪能凍死害蟲、滋養土地,為來年豐收埋下伏筆。
而在我老家,老輩人更是說“不怕九月十三日淋,就怕九月十三日晴”,也是認為九月十三日陰雨天氣好,晴天反而要為后面的天氣擔憂了!
![]()
在民間這樣的諺語還有不少,這里給大家收集了一些,供大家參考:
農歷九月十三日的天氣諺語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見的:
1、九月十三日頭笑,冬天少雪一冬干:“日頭笑”指晴天,意思是如果九月十三這天是晴天,那么預示著冬天雨雪天氣會比較少,整個冬天會相對干燥。
2、九月十三晴,三九暖洋洋:如果九月十三這天陽光明媚,那么預示著冬天不會很冷,會比較暖和,是暖冬。
3、九月十三雷唱歌,三冬大雪下三場:“雷唱歌”指有雷聲,若九月十三這天打雷,預示著冬天降雪比較多,雨雪天氣頻繁。
4、九月十三雨,來年糧倉滿:如果農歷九月十三這天下雨,按照古人的經驗,預示著來年的年景會很好,農作物會大豐收。
5、九月十三晴,釘鞋掛斷繩:如果農歷九月十三這天是晴天,預示接下來的日子將以干旱少雨為主,雨天穿的釘鞋可以收起來不用穿了。
6、九月十三落一落,人人雨鞋不離腳:如果在農歷九月十三這一天下雨,那么接下來的日子里降水就會多,到了冬季可能會有更多的雨雪,人們需要長時間穿著雨鞋。
這些農諺并非憑空想象,而是古人對氣候規律的長期總結。就像“大雨不過八月二十三”的諺語背后,是太陽直射點南移、副熱帶高壓減弱的氣候邏輯,九月十三的天氣預判,也暗含著大氣環流轉換的早期信號。
但農諺終究有其局限,中國氣象局分析師指出,它們多形成于特定地域,且難以涵蓋復雜多變的極端天氣。
對照現代氣象預測,今年的冬季氣候更顯復雜。國家氣候中心研判,中等強度拉尼娜事件已形成,會帶來活躍的冷空氣和階段性雨雪,但全球變暖又會讓冬季平均氣溫偏高。
北方或遇偏多降水,南方則可能干旱,這種“北多南少”的格局,已超出傳統農諺的籠統預判。
明日九月十三的天氣,依舊值得我們抬頭觀望。只是不必過分執著于其“預言”,如今,打開手機就能看到精準的氣象預警,但那些朗朗上口的諺語依然鮮活——它們是農耕文明的印記,更是人與自然對話的生動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