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明生活中沒什么大問題,但卻總是提不起勁,做什么都覺得沒意思,內心充斥著一種難以名狀的疲憊與空洞,這并非簡單的“累了”或“懶了”。從健康視角看,可能是一種生理和心理上出現的能力耗竭狀態,網上有說法將其稱為“中年無興趣綜合征”。“中年無興趣綜合征”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
什么是“中年無興趣綜合征”?
所謂的“中年無興趣綜合征”并不是一個嚴格的臨床診斷,從表現來看,它更像是一種叫作倦怠(Burnout)的心理綜合征,即一種身體和心理上的能量耗竭狀態,并不是只有中年群體才會出現這種癥狀。在這種狀態下,個體對原本感興趣的事物或活動失去興趣,對生活缺乏熱情和動力,即便生活看似沒有重大困難或挫折,卻依然感覺精神萎靡、無所適從。
其癥狀表現為:在情緒方面,患者常常感到情緒低落、沮喪,缺乏積極向上的情緒體驗,對周圍的人和事都表現得很冷漠,很難被逗笑或產生愉悅感。在行為方面,患者常常回避社交活動,不愿與他人交往,原本喜歡參加的聚會、社團活動等都不再參與。另外,在工作或學習時也會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效率明顯下降。再者是興趣愛好的喪失,生活變得單調乏味。
部分人群還存在焦慮、煩躁或輕度抑郁等癥狀,認知上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軀體癥狀則包括無體力勞動也感疲憊(休息難緩解)、睡眠紊亂(失眠或嗜睡)、食欲波動、頭暈乏力等。
![]()
2
為什么會出現這類癥狀?
由這些因素決定
“中年無興趣綜合征”并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生理、心理、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失衡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生理層面上,一方面,中年時期身體機能開始衰退,此時激素水平發生變化,生理變化可能影響大腦神經遞質的平衡,從而導致情緒和興趣的改變;另一方面,維生素D、B族攝入不足有可能干擾神經功能與情緒,導致愉悅感降低、興趣減退。
在心理層面上,長期積累的壓力是重要原因之一,工作壓力、經濟負擔、家庭責任等多重壓力超出患者心理承受范圍時,就容易產生倦怠和無力感。
在生活方式上,長期熬夜、飲食不規律、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會進一步加劇身體疲勞與情緒波動,形成“身體累-不想動-更累”的惡性循環。
![]()
3
四個小技巧打破“無興趣”循環
如果你發現自己正陷入“無興趣”狀態,不必過分恐慌,以下四種方法幫你逐步恢復身心平衡:
1. 調整作息
盡量保持每天7-8小時的優質睡眠,建立固定的入睡與起床時間。睡前避免使用電子設備,可嘗試聽輕音樂、泡腳等方式放松身心。
2. 保持營養均衡
適當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魚)、色氨酸(如香蕉、牛奶)、鎂元素(如堅果、綠葉菜)的食物,有助于穩定情緒。同時,注意補充維生素D、B族,必要時可遵醫囑服用補充劑。
3. 進行溫和運動
從每天散步30分鐘開始,或嘗試瑜伽、太極、舞蹈等身體參與度高的活動。運動能促進內啡肽分泌,改善情緒。
![]()
4. 設立小目標
每天設定一些簡單、可實現的小目標,比如讀10頁書、整理一個抽屜、學做一道新菜等。完成這些小事能帶來成就感,逐步重建對生活的熱情。
醫生提醒,如果自我調節效果有限,癥狀仍較為嚴重,建議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或醫生的幫助,進行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
來源:新華網·寶藏青年工作室、新華網江蘇頻道(綜編:楊琦、韓暢)
合作專家:江蘇省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醫師 李勇
轉發給需要的朋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