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本是名門閨秀。
一婚做填房成為四個孩子的繼母。
二婚嫁給了外甥。
本想做賢妻良母。
卻成為與吳石、陳寶倉并稱的臺灣三杰。
她是三杰中的唯一女性,事跡轟動臺灣。
犧牲前7字遺言,為何60年后才實現。
01
朱楓原名朱貽蔭,朱楓是她參加革命后的化名,后來她的老師沙孟海還幫她改名諶之。
她于1905年出生于素有“浙東門戶,海天雄鎮”之稱的鎮海。
她的父親朱云天管船隊,開漁行,是鎮海舟山一帶漁業界的名人。
雖然朱父是商界名人,但他骨子里卻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成群的妻妾,子女眾多,遵著封建大家長的威嚴。
朱楓的生母是朱云水的二太太陳氏,陳氏雖然生了兩個女兒,朱楓與朱寶鳳,但在朱家的地位卻很高。
![]()
圖|學生時期的朱楓
原因是陳氏是當地報關行老板的獨生女,帶著豐厚的嫁妝嫁給了朱云天。陳父死后,還將報關行的一筆不菲的遺產也留給了陳氏與兩個外孫女。
朱云天有6個女兒,其中朱楓排行第四,大家都叫她四阿姐。
母親陳氏去世時,朱楓的親姐姐朱寶鳳也已出嫁,這使朱楓平添了幾分黛玉式的凄清。
她獨自一人住在朱家大院的小紅樓上,看書寫字,被稱為“小紅樓上的四阿姐”。
在寧波女師上學期間,因為年齡長,對人熱心,與陳修良同被推選為班長。
隨著學習與工作的交集越來越多,朱楓與陳修良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友。
陳修良曾回憶說:朱楓是個多愁善感的名門閨秀,平時在深宅大院里沒人談心,獨處閨中,我沒有想到她后來會成為我的戰友,而且能夠轟動臺灣。
生母在世時,讓一位算命先生給朱楓算過命,那位算命先生看了朱楓的生辰八字一本正經地說:這位千金命相有些“沖”,不宜嫁給年齡相仿的人,要找一個年紀大一點的做填房,才能平安一生。
雖然朱楓的母親陳氏早年去世,但算命先生的話一直殘留在朱家大院里。
五卅運動后,陳修良已經開始閱讀《中國青年》等革命書刊,開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朱楓雖然跟著陳修良參加過犧牲學生的追悼會,刷過標語,印過傳單,喊過口號,還距離革命道路有段距離。
![]()
圖|朱楓
后來,好友陳修良因為鬧革命,被女師開除,遠走上海,并在上海成為了職業革命者,從此四處奔走。
而朱楓從寧波女師畢業后,在家人的安排下四處相親。
雖然她們在上海有過短暫的相聚,在陳修良的引薦下,書法家沙孟海還給朱楓取名為“諶之”,意為:真誠。
此時,在陳修良的眼里:像朱楓這樣的富家小姐,要與舊家庭決裂,投身到革命中,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兩個彼此溫暖過,曾殊途同歸的好友,如今已背道而馳,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軌跡。
02
1927年,22歲的朱楓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給了同是鎮海人,并在奉天兵工廠任技師陳綬卿,做了填房。
陳緩卿喪偶,與前妻育有四個兒女。朱楓嫁進來后,就成了四個孩子的繼母。
陳家的長女陳宜回憶說:向繼母朱楓求婚的人不少,但她都沒有看上眼,就看上了父親陳緩卿,盡管拖累很大,她也應下了這門親事。
對于朱家大院的朱父來說,也是應了算命先生的說法。
婚后,原本陳家的兒女對朱楓這個繼母充滿了敵意,但因為朱楓將孩子們視若己出,買衣服、繡帽子、做飯,還說服丈夫送兩個女兒上學。
![]()
圖|剛到沈陽的朱楓
陳家的兒女這才接受了這位年紀很輕的繼母。
之后,朱楓與陳緩卿也共同孕育了兩個女兒,一個叫奉珍,一個叫沈珍,一個出生在奉天,一個出生在沈陽。
原本一家八口幸福安穩,父慈子孝,朱楓也很享受做賢妻良母的生活。
但1931年,柳條湖事件事,沈陽淪陷,日本侵略者在東北的氣焰日益囂張,陳緩卿所在的兵工廠也被日軍占領。
平靜的日子就這樣被打破了。
為了躲避日軍,陳緩卿帶著妻兒回到了鎮海老家。
在回鎮海的第二年,陳緩卿就被確診為疫病霍亂,年僅43歲去世。
朱楓強忍著悲痛,料理了丈夫的喪事。
之后,她又以繼母的身份,操辦了兩個繼子的婚事,以及一個繼女的婚事,還將最小的繼女阿菊安排到上海學習無線電學。
關于丈夫留下的遺產,她也分成了四份,給四個子女每人八百塊大洋,沒有給自家的兩個女兒留一分,八百塊大洋在當時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
圖|寡居時的朱楓
人在失去依靠的時候,是成長速度最快的時候。
曾經朱家大院里的四小姐,在痛失丈夫后獨自扛起家族重擔。而苦難磨礪出的剛毅,如淬火之刃深藏骨血。
在亂世中,她精打細算,成為了理財專家。
她將早年母親和外祖父留給她的那筆遺產,做了理財,她托人將部分貴重金飾存在了上海銀行,另一部分拿出來用于生計與投資。
比如,她將一些錢投資給在武漢開童裝店的姐姐與姐夫。
她省吃儉用,買回一臺縫紉機,在家給家人和孩子改裝縫制衣服。
平時她很少出門,在縫紉機的軋軋聲中織就新生和安寧。
03
七七事變后,全國上下群情激憤,保家衛國的情緒高漲。
正在家里踩縫紉機給孩子做衣服的朱楓,被外甥朱曉光拉去參加抗日救國活動。
朱曉光確切的說是丈夫陳綬卿的外甥,他是陳綬卿大姐的兒子,但是因為朱楓的照應,而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朱曉光主張組織抗日宣傳隊,并拉著朱楓加入宣傳隊伍中。
朱曉光被推選為抗日宣傳隊的隊長,朱楓被推選為抗日救護隊的隊長。
此時的朱楓,恍然間有一種回到五卅運動時期,與好友陳修良一起宣傳革命的時光。
雖然她已年過三十,已經淪為人母,甚至按前夫陳緩卿的輩分算,已經當了祖母。但那種埋在心底的愛國激情,像巖漿一樣噴發出來,不可遏止。
![]()
圖|朱楓與朱曉光,右為繼女陳宜
從1937年開始,短短幾個月時間,她就像變了一個人,由寡居的婦人,成為走上街頭,宣傳抗日的先進分子。
她散發宣傳單,張貼宣傳標語,教大家唱抗戰歌曲,為支援前線組織募捐演出,在敵機的轟炸下救護受傷人員。
她感覺沉睡的生命被激活。
朱曉光曾在回憶錄中寫道:最使我感動的是守寡多年,支撐一個舊家庭,做了祖母的舅母,竟然也挺身而出,奔向抗戰。
朝夕相處中,朱曉光與朱楓之間產生別樣的情愫,在朱曉光的堅持下他們沖破了輩份、年齡、地位上的差距,結為伴侶。
在浙江鎮海淪陷前,朱曉光與朱楓被迫離開家鄉,來到武漢新知書店,朱楓將變賣家產的五百大洋捐給新知書店。
新知書店是黨的文化事業,除了宣傳抗日外,更是黨的秘密轉運站。
朱楓利用善于理財的優勢,在新知書店創辦的“珠江食品廠”里主管財務和后勤。
除此之外,她還在上海建華貿易公司、鼎元錢莊為革命事業理財,利用合法身份和社會關系為黨搜集情報,掩護革命同志。
1944年,上海新知書店因混進了汪偽特務,朱楓因身份暴露,被捕入獄。在朱曉光等人的周旋下出獄。
![]()
圖|朱楓與子女
一年后,朱楓正式入黨,又被調入香港合眾貿易有限公司繼續從事財務管理和秘密交通員的工作。
新中國成立后,在香港的工作臨結束前,她還跟丈夫朱曉光寫信,說馬上要到上海團聚了,并回憶了兩人的甜蜜生活:常想起在霞浦路吃茹粥,嘉陵江畔月黑風高的晚上,你在安樂舊木橋邊等我···
朱曉光回信說:我們后半生該有快樂。
當她正興沖沖的準備與家人團聚時。因為有繼女阿菊在臺灣的關系,組織上派她去臺灣執行秘密任務。
與家人團聚的愿望就這樣落空了。
走上了革命道路,便意味著與顛沛流離為伍,以信仰為帆。
04
她到臺灣的任務內容是:與國民黨國防部參謀次長吳石將軍聯系,密取其提供的情報;另外就是與臺灣地下組織負責人蔡孝乾取得聯系。
她以探親的身份成功進入臺灣,與吳石將軍取得了聯系,并將臺灣戰區防御圖等重要情報送回了大陸。
她也與蔡孝乾取得了聯系,并將自己的聯系方式寫到了一張十元的鈔票上。
![]()
圖|朱楓寫給愛人的信,梅郎指朱曉光
在任務即將完成時,朱楓給家里寫信道:鳳將于月內返里。
意思她一個月內就可以回家團聚。
沒想到這短短7個字,竟然足足用了60年才得以實現。
1950年,隨著蔡孝乾的叛變,朱楓與吳石被出賣,而記有她聯系方式的那張十元鈔票,暴露了她的行蹤。
雖然吳石冒險為她開出了一張“特別通行證”,她已跑到了舟山,與家鄉鎮海隔海相望 ,但隨著舟山和大陸的交通被阻斷,朱楓隨即被抓。
![]()
圖|受審的朱楓、吳石、陳寶倉
朱楓不想在獄中被拷問,將藏在身上足足二兩多重的金飾,用牙齒咬碎,吞了下去。
吞金之痛,讓她昏迷。
因為她是重要線索人物,被看守發現后不敢怠慢,派飛機將她送至臺北醫院搶救。
4件金飾殘片在她的胃里存留了兩天后,被醫生以瀉藥排出。
就連審理朱楓案的國民黨少將谷正文,也驚訝她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的精神。
隨著吳石案的審訊結束,朱楓也被押送至臺灣馬場町刑場慘遭殺害,犧牲時身中6彈。
因為臺灣當局有文件規定,對吳石、朱楓、陳寶倉等人,“生要見人,死要見尸”,所以她的遺體得以保存下來。
雖然朱楓犧牲一年后,她被上海市追認為烈士。但她的遺體一直不能被迎回。
朱楓的女兒朱曉楓表示,在自己過世前,一定要迎回母親的遺體。
2000年12月,朱楓的女兒朱曉楓在臺灣作家徐宗懋的文章中,看到了母親朱楓在臺灣前受審的歷史老照片。
照片中的朱楓穿一件淡綠色的碎花旗袍,雙手依靠在法庭欄桿上,目光堅定,神態自若。
朱曉楓便通過各種渠道委托臺灣作家徐宗懋,幫助尋找母親朱楓的遺骸。
朱曉楓提供的線索是:當年為母親收尸的是臺北的姐夫王樸與姐姐阿菊。
徐宗懋拿著朱曉楓的委托書,向臺北市府申請尋人,雖然陸續找到了16個“王樸”,但經溝通,都不是他要找的王樸。
經過兩年的尋找,徐宗懋終于找到了朱楓繼女阿菊,當時85歲的阿菊在一個療養院里,她得知徐宗懋找她的原委后,很警覺地說:朱楓跟我沒關系,我們沒有處理朱楓的尸體。
就這樣,尋找朱楓遺骸又陷入了困難。
時間一晃就是七年,直到2010年,在上海的一位潘先生提供了一條線索稱:在“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墓區遷移的名冊中,看到了一個編號77的無主骨灰罐,署名為“朱湛文”,可能是將“湛之”誤寫成了“湛文”。
![]()
根據這一點線索,徐宗懋找到了用紅漆寫著“77”的“無主骨灰罐”。
經過核查與比對,最后確定這個無主骨灰罐,就是朱諶之。
直到2010年12月9日,朱楓犧牲60年后,她的遺骸才兜兜轉轉回到故土。
我為什么要寫下這篇文章呢?
朱楓的犧牲,不是結束,而是信仰的永生。她用自己的身軀為盾,為身后的萬家燈火筑起了最后一道長城。她用行動告訴我們:有一種靈魂永不屈服,有一種火光能在至暗處點燃永恒。
點擊“黎庶文史”卡片關注哦!方便下次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