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達子
- 本文共2843字,閱讀時長大約6分鐘
前言
2018年,《王者榮耀》出了個英雄叫“百里玄策”,原型就是王玄策。可玩游戲的人里,十有八九不知道,歷史上的王玄策干了件比游戲里還炸的事,他帶著借來的幾千兵馬,把印度一個國家滅了,還把國王押回長安獻俘。
![]()
提起大唐名將,你肯定能數出一串:李靖夜襲陰山滅東突厥,李勣熬死三任皇帝平高句麗,侯君集千里奔襲滅高昌。但王玄策呢?連《舊唐書》都沒給他立傳,只在《西戎傳》里提了兩句,《新唐書》也只寫了幾百字。
可就是這么個“冷門人物”,干了件足以載入史冊的事。今天老達子就來跟大家聊聊他的故事~
大唐的“天可汗”外交
要理解王玄策的傳奇,得先搞懂大唐的外交邏輯。
李世民當皇帝的時候,大唐的國力有多強?《資治通鑒》里寫,貞觀四年,李靖滅了東突厥,把突厥可汗頡利押到長安。西域各國的首領趕緊跑到長安,跪在李世民面前,說:“您要是不當‘天可汗’,我們就不起來!”
天可汗不是皇帝的意思,是天下共主,不是靠刀槍逼著你認我當老大,是靠“以德服人”,讓你覺得跟著我有好處。
比如突厥可汗頡利,被抓來長安后,李世民沒殺他,還封他當“右衛大將軍”,給房子給工資。突厥人見李世民這么大度,紛紛跑到長安定居,最多的時候有幾萬人。
再比如吐蕃的松贊干布,為了娶文成公主,特意派使者帶著黃金五千兩、珠寶幾百件來求婚。李世民同意后,文成公主帶著種子、絲綢和工匠去了吐蕃,把大唐的文化全帶過去了。
![]()
公主降蕃,賜以釋迦佛像、金玉書櫥、經史典籍、谷種、蠶種及造酒、碾硙、紙墨之匠”——《舊唐書·吐蕃傳》
這種軟實力,才是大唐外交的核心:你跟我好,我讓你賺便宜;你敢惹我,我有的是辦法收拾你。
而王玄策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萬國來朝的背景下。
印度的亂局
7世紀初的印度,正處在笈多王朝崩潰后的“戰國時代”:北印度分裂成幾十個小邦,互相攻伐;南印度的遮婁其王朝虎視眈眈,隨時想北上擴張。就在這個亂局里,一位叫尸羅逸多的人站了出來,四處征戰,并最終建立了“戒日帝國”。
戒日王的人生里,有個關鍵轉折點:遇到玄奘。
公元631年,玄奘取經路過印度,正好碰到戒日王在曲女城舉辦“無遮大會”(佛教大型法會)。兩人相見甚歡,聊了整整三天,戒日王最后說:“那我要做第一個和他們建交的印度國王。”
后來,戒日王確實派使者出使了長安,而李世民也派了李義表為正使、王玄策為副使,帶著國書、絲綢等等回訪了印度,也算是建交了。
如果故事到這里結束,唐印可能會成為“千年好友”。可命運偏要插一腳:公元647年,戒日王突然去世了。
更要命的是,他沒有留下合法的繼承人。戒日帝國本來就是“靠武力粘合的松散聯盟”,一旦失去核心,立刻分崩離析:原來的諸侯紛紛獨立,大臣們互相奪權。
就在這時,一個叫阿羅那順的貴族站了出來,自立為“摩伽陀王”(戒日帝國核心地區的君主)。
![]()
王玄策出使不利
就在阿羅那順篡位的同年,王玄策帶著使團出發了。
王玄策是誰?正史里并沒有《王玄策傳》,但從在《西戎·天竺傳》的末尾里寫到“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推測他當時應該是“右衛率府長史”,也應該懂一點梵語。
三個多月后,王玄策的使團走到了印度的中天竺(現在的印度北方邦)。剛進都城,就被阿羅那順的士兵包圍了。
《新唐書·王玄策傳》里寫:“會天竺王死,國亂,其臣阿羅那順自立,發兵拒玄策。”
正史記錄了“皆被擒獲”,可是后面又說“玄策脫身宵遁”,中間的過程沒有記錄,也不知道他是當時抵抗逃走的還是被抓進大牢以后逃出來的,反正就是逃出來了,逃出來后的第一反應就是:復仇~
借兵復仇
王玄策逃到吐蕃時,心里很清楚:要復仇,必須借兵。而他能倚仗的,只有唐朝與吐蕃的和親關系,此時距文成公主入藏才7年,松贊干布對唐朝仍保持著恭敬,畢竟文成公主帶來的不僅是嫁妝,還有唐朝的文化與技術。
于是他寫了一封檄文(古代用來征召兵力的文書),遞到松贊干布面前。《新唐書?西域傳》里說,松贊干布立刻“以兵千人來”。
緊接著,王玄策又轉向吐蕃的鄰國泥婆羅(今尼泊爾)借兵,泥婆羅當時與唐朝也有朝貢往來(《新唐書?泥婆羅傳》載“貞觀中遣使入貢”),再加上吐蕃的斡旋,泥婆羅國王直接派了七千騎兵。
就這樣,王玄策憑空攢出了一支8200人的“多國聯軍”,雖然人數不多,但都是吐蕃的精銳和泥婆羅的騎兵,戰斗力極強。
![]()
公元648年,王玄策帶著這支聯軍殺回了中天竺。
他的第一個目標是阿羅那順的老巢茶镈和羅城(今印度比哈爾邦北部)。阿羅那順沒想到他還能回來,更沒想到他帶了兵,聯軍只用了三天就攻破了城池。
《資治通鑒?唐紀十五》里記了這場戰役的慘烈:“連戰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余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城里的天竺兵要么被砍死,要么跳河逃命,淹死的就有近萬人。
阿羅那順見勢不妙,帶著殘兵往東逃,可王玄策沒給他喘息的機會,副使蔣師仁率騎兵追擊,在恒河邊上追上了他。一場混戰下來,阿羅那順被生擒,他的殘部要么投降,要么潰散。
但戰爭還沒結束。阿羅那順的妻子和兒子帶著剩余的軍隊,退守朝乾托衛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內),想憑借河流天險負隅頑抗。王玄策直接下令攻城,沒用多久就攻破了城池,俘虜了阿羅那順的家屬,還抓了一萬兩千多名男女俘虜。
這一下,整個天竺都震住了。《資治通鑒》里說“天竺響震,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余所”,意思是中天竺的580多個城鎮、部落,全乖乖投降了。
為什么王玄策沒成為網紅名將?
王玄策的故事夠傳奇吧?可為什么歷史課本沒提他?甚至連《舊唐書》都沒給他立傳?原因主要有三個:
1、大唐的牛人太多了
李靖滅東突厥,李勣滅高句麗,侯君集滅高昌,這些都是“滅大國”,而王玄策滅的是印度的一個“小國”(中天竺),根本不算什么。《舊唐書》的作者劉昫說:“王玄策的功勞,比起那些名將,就像‘小巫見大巫’。”
![]()
2、一人滅國其實是大唐國力的延伸
王玄策能借到兵,不是因為他厲害,是因為大唐的威望在那。吐蕃和泥婆羅之所以愿意借兵,是因為跟著大唐有好處,貿易互通,文化交流,還有安全保障。
《劍橋中國隋唐史》里說:“王玄策的勝利,本質上是大唐外交體系的勝利。如果沒有大唐的威望,他根本借不到兵。”
3、王玄策的本職工作不是打仗
他是個外交官,不是將軍。《新唐書》里說,王玄策后來又出使過幾次印度,主要是“促進文化交流”,比如帶了好多印度的佛經回長安。打仗只是他“臨時客串”的任務,不是他的主業。
老達子說
今天回頭看王玄策的故事,不是說他有多牛,而是說大唐的外交有多牛。
李世民的天可汗政策,核心不是征服,而是合作——讓周邊國家覺得,跟著大唐有好處,所以心甘情愿聽大唐的。王玄策能借到兵,就是因為大唐的軟實力在那。
現在的中國,提倡人類命運共同體,其實和大唐的外交智慧是一脈相承的——不是搞霸權主義,而是搞合作共贏,讓各國都能從合作中得到好處。
參考史料:
- 《舊唐書·西戎傳》
- 《新唐書·王玄策傳》
- 《資治通鑒·唐紀十一》《資治通鑒·唐紀十五》
- 《劍橋中國隋唐史》(崔瑞德編)
- 《大唐西域記》(玄奘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