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買基洛級潛艇為何不敢自己開回家?半潛船背后暗藏四大玄機,俄方當年張口就要天價!一艘價值連城的基洛級潛艇靜靜躺在挪威半潛船上,緩緩駛向東方,這看似普通的運輸場景背后,隱藏著中國海軍裝備發展的智慧抉擇。
1994年12月,俄羅斯圣彼得堡海軍部造船廠,一場簡短的簽字儀式正在進行。隨著俄羅斯海軍旗降下,五星紅旗緩緩升起,中國海軍正式接收了第一艘877EKM型基洛級常規動力潛艇。
喜悅之后,一個棘手問題立刻擺在面前,如何將這個水下龐然大物安全運回中國?當時很少有人能想到,這艘潛艇的歸國之路會如此曲折,更沒人預料到中國會開創一種全新的潛艇運輸方式。
![]()
面對潛艇運輸問題,很多人第一反應是:為什么不讓潛艇自己開回來?這確實是最直接的方法,但卻被中方迅速否決。
從圣彼得堡到中國的航程超過17000公里,如此遙遠的距離,基洛級潛艇如果依靠自身動力航行,需要在水面緩慢行駛。
基洛級潛艇設計以水下航行為主,水面航行性能較差,漫長的航行會帶來嚴重的機械磨損。
潛艇一回國就需要進行大修,這會嚴重影響其服役周期。不僅技術上行不通,俄方還對“聯合駕艇”開出了數千萬美元的天價,這個價格遠遠超出了中方的預算范圍。
![]()
當傳統路徑走不通時,中方選擇了一條前所未有的新路子,租用半潛船運輸。
半潛船是一種能通過調整自身壓載水,將甲板潛入水中裝載大型貨物的特種船只。它可以下潛到一定深度,讓潛艇浮到甲板上方后再上浮,將潛艇托起固定。
負責此次運輸的中遠公司軍品運輸處處長李軍民當時表信心十足:“這事交給我們,沒問題!”他提出的方案是租用國外半潛船,以“背負”方式運輸潛艇,并以純商業模式操作。
1994年,全球只有4艘大型半潛船能運輸基洛級潛艇,中方最終選定了荷蘭一家歷史悠久、技術過硬的船運公司。
![]()
半潛船方案不僅安全可靠,更重要的是成本大幅降低。荷蘭航運公司的租船及服務總價約為300萬美元,與俄方提出的自航回國數千萬美元天價相比,還不到十分之一。
中方組建了一個精干的四人轉運小組,包括談判經驗豐富的總參專項辦主任馬慶華、航運專家李軍民、海軍裝備專家耿廣生和俄語翻譯馬宙光。
這個精干團隊高效協調了中、俄、荷三方的技術對接。當時全球沒有半潛船運輸潛艇的先例,每一個細節都需要創新解決。最大的技術難題是如何在運輸過程中保護潛艇表面的橡膠消聲瓦不受損壞。
荷蘭公司交出了完美答卷:他們在潛艇的20個龍骨受力點布置了60個定制塢墩,使用特殊緩沖墊保護消聲瓦。
![]()
選擇半潛船運輸,除了經濟和技術因素,還有更深層的戰略考量。基洛級潛艇當時被譽為“大洋黑洞”,因其水下靜音性能極其出色,難以被敵方聲吶偵測。
如果選擇水面航行回國,其噪聲特征可能在長途航行中暴露。半潛船運輸最大限度保證了裝備的技術機密。
1994年12月25日,挪威半潛船載著877潛艇啟航,幾個月后平安抵達中國。這種運輸方式后來成了標準流程,中國后續引進的11艘基洛級潛艇全部采用此法運輸。甚至越南后來采購俄羅斯潛艇時,也效仿了中國的這一方案。
從1994年首艘基洛級引進至今,中國已陸續從俄羅斯進口了12艘各型基洛級潛艇。這些潛艇不僅滿足了中國海軍的急需,還讓中國工程師逐步吃透了基洛級的技術細節和設計理念。
![]()
半潛船載著基洛級潛艇緩緩駛入中國港口,船上那些特殊設計的塢墩,后來被小心翼翼地裝箱保存。在后續的潛艇運輸中,它們被一次次重復使用,見證了中國海軍裝備引進史上這個小而重要的創新。
從首艘基洛級引進至今近三十年,中國海軍已從當年的追隨者成長為某些領域的領跑者。而當年那段半潛船運潛艇的往事,則成為了一代國防建設者智慧與擔當的見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