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國家的閱兵場上,響徹著中文口令,官兵踏著中式正步。這些裝備中國武器、采用中國訓練的軍隊,正成為非洲安全格局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在非洲的閱兵場上,一支支皮膚黝黑卻踏著標準中式正步的軍隊常令人眼前一亮。
從武器裝備到訓練條例,從內務標準到戰術思想,中國元素在非洲多國軍隊中隨處可見。這種被稱為“東非解放軍”的現象,體現了中非軍事合作的深度與廣度。這種合作不僅改變了非洲安全格局,更成為南南合作的一個獨特范例。

坦桑尼亞軍隊被譽為中國解放軍的“非洲大弟子”。上世紀六十年代,坦桑尼亞開始派遣軍人到中國接受培訓。從隊列訓練到戰術學習,從武器裝備到思想教育,坦桑尼亞軍隊全方位引進了中國軍隊的模式。
走在坦桑尼亞軍營,你會發現士兵們吃飯前要唱歌,休息時要背誦行為準則,甚至每天堅持把被子疊成豆腐塊。這種精細化的管理方式,與解放軍的內務標準如出一轍。
這種全面的軍事合作很快經受了實戰檢驗。1979年,烏干達對坦桑尼亞發動突然襲擊,迅速占領了坦桑尼亞的卡蓋拉區。面對初期的失利,坦桑尼亞軍隊很快組織反攻。
![]()
他們運用在中國學到的步炮協同戰術,有效使用中國提供的59式坦克,不僅將烏干達軍隊逐出國境,還反擊至烏干達境內。這場沖突中,坦桑尼亞軍隊甚至擊敗了支援烏干達的利比亞裝甲部隊,讓整個非洲對這支“中國式軍隊”刮目相看。
非洲軍官在中國軍校的學習經歷已成為他們職業發展的重要資本。在南京的陸軍指揮學院,來自非洲的學員們不僅學習軍事理論,還接觸中國的軍事思想。學校針對不同非洲國家的實際需求,制定差異化的培養方案。
對于一些經濟欠發達、軍事基礎薄弱的非洲國家,中方注重傳授游擊戰、人民戰爭等更貼近當地實際的內容。這種因材施教的培養模式,讓非洲學員能夠學以致用。

數據顯示,目前在非洲大陸擔任國防部長一職的高官中,有8位曾在中國軍校接受過培訓。而在三軍總參謀長中,也有多達10位是中國軍校的“校友”。
這種密切的軍事教育合作,使得中文在非洲軍隊高層中流行起來。在非洲一些高級將領的聚會上,用中文交流、說幾句地道的石家莊話,已成為一種顯示身份的方式。
中國武器在非洲的廣泛裝備,是另一個顯著現象。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大約70%國家的軍隊都裝備有不同型號和數量的中國武器。這些裝備從輕武器到裝甲車、火炮、無人機等不一而足。

中國武器以其性價比優勢受到非洲國家歡迎。例如,中國最新研制的VT-4主戰坦克綜合性能接近西方先進坦克,造價卻只有對方的三分之一左右。對于軍費有限的非洲國家來說,這種價格優勢具有很大吸引力。
中國對非軍售還經常附帶靈活的優惠貸款政策,期限長達數十年。一些國家甚至可以用礦產、石油等資源抵押貸款,這種靈活的付款方式大大緩解了非洲國家的資金壓力。
比武器出口更深層次的,是中非在和平安全領域的全面合作。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在非洲的維和行動,目前有近2000名中國維和軍人在非洲執行任務。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

中國海軍自2008年以來常態化派遣艦艇赴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已派出41批護航編隊,累計為7000多艘次中外船舶提供安全保護。這些實際行動,為非洲的安全穩定作出了切實貢獻。
2019年,盧旺達在25周年閱兵儀式前,專門提前四個月邀請中國教官對受閱部隊進行特訓。最終展示的閱兵式,從隊列行進到口令都采用中國標準,甚至連口號都是用中文呼喊。這一場景,成為中非軍事合作成果的一個生動縮影。
![]()
從武器裝備到人員培訓,從戰術思想到內務管理,中國軍事元素已在非洲大陸深深扎根。非洲軍官在中國軍校學習,回國后成為推動兩國軍事合作的橋梁;中國武器在非洲維和與安全行動中發揮作用,助力非洲提升自主維和能力。
這種合作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旨在支持非洲以非洲方式解決非洲問題。隨著中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深入實踐,這種旨在提升非洲自主維穩維和能力的合作,將繼續為非洲的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