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奔流文學院第二十三期作家研修班迎來了被譽為“中國短篇小說之王”——劉慶邦老師前來授課。
劉慶邦老師是中國煤炭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北京市作家協會原副主席,一級作家。著有長篇小說《斷層》《遠方詩意》《平原上的歌謠》等。短篇小說《鞋》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神木》《啞炮》獲第二屆和第四屆老舍文學獎。根據其小說《神木》改編的電影《盲井》獲第53屆柏林電影藝術節銀熊獎。
![]()
課堂上,劉慶邦老師回顧了50多年的漫長創作生涯。他說,自己和《奔流》有著很深的緣分,1980年就開始在《奔流》發表作品,引起了巨大反響和爭鳴。2018年,自己受邀來到奔流文學院講授《細節之美》。八年后的今天,再來上課,看到大家堅持創作,對此心懷尊重,心懷敬意。隨后,劉老師從小說的歸類說起,引出“短篇小說”創作,繼而從“短篇小說”需要“種子”到如何找到“種子”,使其“生根發芽”,娓娓道來,帶領大家沉浸在浩浩蕩蕩的小說世界里。
首先,小說歸類,有“短篇”、“中篇”、“長篇”之分。若比河海,“長篇”像是大海,波瀾壯闊,一望無際,承載歷史;“中篇”像是長江、黃河,曲折迂回,奔流不息;“短篇”像是瀑布飛泉,飛流直下,“結尾”則下有深潭。若比日月,“長篇”像是太陽源動熱力,“中篇”像是月亮銀輝滿天,“短篇”像是星辰閃爍;若從幾何空間理解,“短篇”是“點”,“中篇”是“線”,“長篇”是“面”。他強調,“短、中、長”三類小說,都非常重要,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各美其美。
其次,就“短篇”小說創作來說,一定要找到小說的“種子”。“短篇”小說的“種子”,是可能“生長”成小說的根本因素。沒有找到“種子”,就沒有辦法“落地生根”,徒有肥沃土地、陽光雨露。只有“種子”種在泥土里,才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因此,找到“種子”是第一步。但是,不要認為“種子”是“可遇而不可求”,而是要孜孜以求,“求”就是要有一顆有準備的“心”。創作“短篇”小說,一定要樹立“種子”意識,“種子”是精神形態的,可能是一個獨特的理念,是一束思想的火花,是一點動人的細節。
再次,有了“種子”,還要有能力讓“種子”能夠“生根發芽”。如作家沈從文先生的《丈夫》,寫了一對鄉下夫妻的悲慘人生遭遇,以哭泣的丈夫帶著妻子回鄉下結尾,護住了最底層人們的生命尊嚴,這就是小說的“種子”,對生命尊嚴的維護。又如劉慶邦老師的《鞋》,寫了地方傳統風俗中姑娘出嫁前必須親自做鞋給未婚夫,寫這樣的一個過程。這篇小說的結尾,以“我”出現在后記,就是小說的“種子”,是一種精神,一種升華。“結尾”要有“確定性”,就像是放飛的氣球,而不是被吹爆掉。現實物質世界是趨同的,小說家們最重要的分野是“思想”,是主觀意識的不同,看法認知的不同。
最后,小說的“種子”種下了,還要不斷地關照,才能保證茁壯成長。陽光夠嗎?雨水夠嗎?會不會有小鳥啄了?當然,小說的“種子”不是長在泥土里,而是長在作者的心里,一點一滴,打上了心靈的烙印,才會有“情感真摯、思想穿透”之作。寫小說,就是這樣一個靈魂附體的過程。塑造出不同的人物,作者就會變成那個人物的靈魂,附著其上。即便是寫貓狗,作者那一刻也像是貓狗一樣,有心靈的連接,才能夠寫出觸及靈魂的小說,觸人心弦,讓人欲罷不能,引起共鳴,甚至出神。
課堂上,劉慶邦老師還一一解答了學員們提出的各類創作疑惑,贏得了大家的陣陣掌聲。
(郭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