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智元報道
編輯:犀牛 KingHZ
【新智元導讀】奧特曼正在用萬億美金的算力豪賭,試圖買下全球GPU來喂飽「增長黑洞」。為什么AI競爭的終局不是模型,而是算力?
OpenAI的十月,只剩一個詞:瘋狂。
瘋狂的不只是Sora 2驚艷出圈 、Sora App登頂。
瘋狂的還有數據:ChatGPT周活突破8億,API的Token用量每分鐘近60億——相比此前,翻了整整20倍。
在這些瘋狂數據的背后,我們試圖洞察ASI產業(yè)的最新趨勢。
2025年9月7日,在新智元十周年峰會上,新智元CEO楊靜隆重發(fā)布了《2025新智元ASI產業(yè)圖譜》,在業(yè)界引發(fā)了廣泛的影響。
![]()
為了持續(xù)跟蹤ASI產業(yè)動態(tài),我們繼續(xù)重磅更新ASI產業(yè)圖譜十月號!
本次圖譜聚焦3大板塊:以OpenAI為代表的前沿模型、以千問及豆包為代表的開源模型以及最熱的世界模型與具身智能。
![]()
圖注:以上僅展現本文重點關注公司,不代表排行。設計:曉紅
2025年十月
新智元ASI產業(yè)圖譜重點
隨著GPT-5(高算力模式)的發(fā)布,OpenAI重新奪回了最智能模型王座,但競爭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激烈。
![]()
2025第三季度AI的發(fā)展趨勢,中國開源模型領先。
AI最熱的應用方向為世界模型及具身智能,李飛飛等押注「世界模型」,國產具身模型持續(xù)突破。
OpenAI史無前例的增長,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算力饑渴」;OpenAI正像一個「算力黑洞」,試圖買下全球的GPU 。
算力為王的時代。
GPT-5繼續(xù)領先,
國產模型努力追趕
十月份,在Artificial Analysis Intelligence Index(人工智能指數)方面,GPT-5繼續(xù)領先,谷歌稍顯落后。
驚喜的是,在排名前20的模型中,有6個來自中國,占比30%,并且全部是開源模型,顯示出了中國開源模型的強大能力。
其中,剛剛發(fā)布的MiniMax-M2表現亮眼,排名超越了Gemini 2.5 Pro以及Claude 4.1 Opus等前沿閉源模型。
![]()
在LMArena競技場排行榜中,綜合排名前兩位的是Claude,OpenAI和DeepSeek上榜的模型最多。
谷歌只有Geminni 2.5 Pro一款模型上榜,看來Gemini 3真的要早點推出了。
![]()
在追蹤模型智商的IQ排行榜上,GPT-5的兩款模型依然排名前列,格局沒有大的變化。
其中,GPT-5-Thingking的智商高達142,簡直是天才。
有意思的是,以通用智能體出現的Manus竟然登上了榜單,成績還不錯,甚至超過了DeepSeek-R1。
![]()
API調用方面,根據OpenRouter的最新數據顯示,Grok Code Fast 1優(yōu)異表現,高居榜首。
Gork 4 Fast同樣表現優(yōu)秀。
![]()
在API調用廠商份額占比中,國產模型表現優(yōu)異。
DeepSeek、Qwen、Z.ai、MiniMax分列5、6、7、8位,在前10中占據4席。
![]()
總體來說,OpenAI在模型智能水平方面依然是一枝獨秀。
xAI、Gemini、Anthropic則構成了第二梯隊,模型的性能一流。
以DeepSeek、Qwen、Z.ai為代表的國產模型處在追趕的位置,正努力縮小與頂尖模型間的差距。
上季度的五大趨勢:中國開源模型領先
據Artificial Analysis Intelligence統計,今年第三季度,開源權重(Open Weights)模型迎來史上最快增長,發(fā)布速度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
中國仍在這一領域保持領先。
但值得注意的是,OpenAI時隔多年重返開源陣營,推出了自GPT-2以來首批開放權重的模型——gpt-oss-120B和gpt-oss-20B。
![]()
目前,這一賽道競爭異常激烈,新模型發(fā)布頻率甚至遠超專有模型。
此外,從思考,到行動,從圖像到語言,AI正全面邁向更強、更自然、更開放的智能形態(tài)。
![]()
1.推理成AI新王者
幾乎所有頂尖實驗室都發(fā)布了智能水平更高的推理模型。
在最新的《人工分析智能指數》(Artificial Analysis Intelligence Index)排名中,前十名的模型已經全部被推理模型占據。
這意味著AI的「思考能力」正迅速超越以往,推理正成為智能進化的核心驅動力。
![]()
2.智能體能力大幅提升
第三季度,AI的「自主行動」能力出現顯著突破。
無論是多步推理、長鏈工具使用、復雜指令執(zhí)行,還是計算機操作,AI智能體(Agent)的表現都明顯提升。換句話說,AI不只是「會回答」,現在更「會做事」了。
2025年,包括編程、研究和計算機應用在內的多個智能體應用場景已得到驗證。人工智能實驗室正逐漸向應用層深化其業(yè)務布局,并在各個應用領域與領先的初創(chuàng)公司展開競爭。
![]()
3.圖像與視頻生成正式「出圈」
AI在視覺創(chuàng)作領域迎來爆發(fā)。
谷歌的Nano Banana,讓圖像編輯的質量和可控性躍上新臺階。
![]()
與此同時,視頻生成繼續(xù)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僅在第三季度,就有12款重量級產品登上人工分析視頻生成排行榜的前列。
4. ?語音到語音模型邁入實用階段
谷歌和OpenAI的新一代語音模,在延遲與準確度的平衡上取得顯著進展。
![]()
它們能進行更自然的對話,為構建語音助手或智能客服等語音交互應用提供了更加穩(wěn)定、低延遲的解決方案。換言之,AI「說話像人」的時代,正在變得觸手可及。
不過,要說AI現在最熱的一個方向,那一定非世界模型與具身智能莫屬。
最熱的方向:
世界模型與具身智能
要說AI現在最熱的一個方向,那一定非世界模型與具身智能莫屬。
10月16日,李飛飛的World Labs發(fā)布了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全新實時生成式世界模型——RTFM(Real-Time Frame Model,實時幀模型)。
僅需一塊H100 GPU,RTFM就能實時渲染出持久且一致的3D世界。
![]()
RTFM圍繞下面3個原則進行設計:
高效:只用一塊 H100 顯卡就能流暢運行,像打游戲一樣的幀率,邊看邊算不卡頓。
可擴展:給它更多視頻和算力,它就能學到更多、變得更強。
持久:這個虛擬世界是常駐的。你離開一會兒也不會消失,回來還能在上次停下的位置繼續(xù)互動。

10月27日,特斯拉也宣布他們構建了一個神經網絡世界模擬器,可以為特斯拉創(chuàng)造出完全合成的駕駛世界。

更重要的,這套世界模型不僅能幫助自動駕駛,就連特斯拉的擎天柱機器人也能用上。
只能說,馬斯克正在用同一套神經網絡統治一切。
具身智能這邊,知名品牌1X推出了一個有意思的產品——Neo機器人管家。
簡單點說,這個機器人的后面不是AI,而是一個操作人。
![]()
為什么要這樣操作?
主要還是因為現在的機器人大腦還不夠聰明,這只能算一種過度做法。
國內具身模型的突破
國內這邊同樣熱鬧非凡,尤其是初創(chuàng)公司在機器人大腦VLA模型方向。
最近,Dexmal 原力靈機開源了Dexbotic,構建了一個「VLA統一平臺」。
Dexbotic作為具身智能VLA模型一站式科研服務平臺,可以為VLA科研提供基礎設施,加速研究效率。
![]()
不僅如此,Dexmal原力靈機還聯合Hugging Face共同發(fā)起了全球首個大規(guī)模多任務的真機基準測試平臺RoboChallenge。
同樣專注于VLA模型,極佳視界聯合發(fā)布了端到端VLA「具身基礎模型」GigaBrain-0。
簡單說,GigaBrain-0是個「通用機器人大腦」:能同時看圖像/點云、讀文本、懂本體狀態(tài),直接產出任務和動作規(guī)劃;在海量數據上預訓練,導航更準、還能執(zhí)行長鏈條操作。
配合自研的 GigaWorld 世界模型平臺,可在多種機器人上快速落地復雜動作。
![]()
另一邊,在今年火熱的具身智能賽道中,將「商業(yè)化落地」速度演繹到極致的黑馬無疑要數浩海星空。
相較于行業(yè)頭部玩家,浩海星空的獨特性在于「精準場景切入」與「快速現金流閉環(huán)」。
公司沒有選擇在工業(yè)制造或通用技術上與巨頭「硬碰硬」,而是精準切入醫(yī)療、教育、商業(yè)服務這三大需求明確、付費意愿強的「現金牛」場景。成立僅4個月即斬獲3000萬訂單,證明了其場景選擇的正確性。
具身智能行業(yè)龍頭們的路徑通常更為宏大,但也更漫長。
比如,優(yōu)必選作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深耕工業(yè)制造,其商業(yè)化路徑是與比亞迪等巨頭進行深度綁定,攻克「擰螺絲」等具體產線任務。
這需要漫長的技術驗證、安全測試與產線磨合周期,是典型的「長坡厚雪」,追求的是最終的規(guī)模化替代。
智元機器人則憑借其華為系明星團隊,旨在打造機器人界的安卓,構建平臺與生態(tài)。
這是一個更宏偉的敘事,需要先建立技術標準和開發(fā)者生態(tài),商業(yè)化變現的周期自然更長。
而宇樹科技則以極致的技術和成本控制能力,在科研與教育市場打下了堅實基礎,但這部分市場天花板相對有限,其商業(yè)化更側重于技術驗證和早期用戶積累。
「算力饑渴」:
奧特曼的萬億算力賭局
10月1號,OpenAI放出了Sora 2,聲稱這是AI視頻的GPT-3.5時刻,并放出一大批驚艷的Demo。

與其一同發(fā)布的Sora App,3天時間便登上了美國的App Store榜首。
Sora App能迅速火出圈,奧特曼可謂居功至偉。
那段時間,你一定也刷到過大量奧特曼的小視頻,從商場偷GPU、金字塔前熱舞,到撒嬌賣萌、太空行走,被網友徹底玩壞了。
隨著Sora 2爆火出圈,OpenAI的估值也已飆升到了5000億美元,一舉超越SpaceX,成為全球最貴初創(chuàng)公司。

與產品需求和估值一起暴漲的,是OpenAI對算力的渴求——怪不得奧特曼要去商場偷GPU。
9月份,OpenAI剛宣布與英偉達的合作,計劃建設10GW的GPU系統。
黃仁勛還計劃最多向OpenAI投資1000億美元。
![]()
10月6日,OpenAI官宣與芯片廠商AMD達成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并計劃未來將部署6GW的AMD GPU。其中,初始1GW將在26年下半年開始部署。
不僅如此,協議中還規(guī)定OpenAI最多可以認購1.6億股AMD的股票。如果這些股票全部執(zhí)行,意味著OpenAI將擁有AMD 10%的股份。
消息一出,資本市場首先瘋狂,AMD股價跳漲,一度上漲超30%。
11號,OpenAI大股東微軟率先上線4600+英偉達GB300超算,專供OpenAI。未來還將擴展到10萬塊GPU。

這還不夠。
13號,OpenAI再放大招,宣布與博通聯手部署10GW的算力。
![]()
還是同樣的套路,消息公布后,博通大漲。
不過這次與以往不同的是,OpenAI開始親自下場設計芯片了。如此一來,他們便可以不再受制于人,盡情地把大模型需要的特性塞進硬件中。
奧特曼可謂四處出擊,一手AMD,一手英偉達,還要聯手博通親自下場研發(fā)芯片。
再加上與甲骨文、CoreWave的超大合同,OpenAI對算力的渴望已經逐漸瘋狂!
在10月7日OpenAI 2025開發(fā)者日上,奧特曼激動地宣布,ChatGPT的周活用戶已經超8億,OpenAI API每分鐘有近60億token產生,相比此前的3億token,翻了20倍。
![]()
如此巨大的用戶量以及token用量,也就不難理解OpenAI對算力的渴求了。
營收增長3倍,能否撐起投資黑洞
與用戶及token用量同樣瘋長的,還有OpenAI的營收。
據《The Information》報道,最近,OpenAI預測其2028年的營收將達到1000億美元。
要知道,2023年OpenAI的營收才首次突破10億美元。
如此夸張的增長速度史上少見。
這也是其敢于砸下約1.4萬億美元購買算力的基礎——其中一些預計將通過營收或者基于營收的債務融資。
如果OpenAI能夠完成其預測的營收增長,那將是一項歷史性的成就。
據Epoch AI的統計,在過去的50年中,只有4家美國公司能在3年內將收入從不到10億美元增長到超過100億美元。
![]()
這其中與OpenAI最像的要數谷歌了。
不同的是OpenAI近期的增長速度要更快。目前其年增長率為3倍。
相比之下,谷歌在首次達到100億美元營收時,年增長率為2倍。
下圖更能體現出OpenAI營收增長的恐怖之處,這條曲線又快又猛,基本上只有這兩年的英偉達能與之抗衡。
值得一提的是,英偉達剛剛成為了首個市值突破5萬億美元的公司。
![]()
在美國之外能夠實現如此這般迅猛增長的,只有國內的字節(jié)。其收入于2019年首次突破100億美元,2024年再次突破1000億美元。
目前,付費訂閱約占OpenAI收入的75%,但OpenAI預計,2028的收入中有500億美元將直接來自訂閱。
這意味著,OpenAI需要將其各種付費訂閱總數從當前的2000萬左右提升到2.1億個。
不過,OpenAI似乎將目光投向了Google、Amazon和Meta的廣告和購物收入。
畢竟,這些成熟的商業(yè)模式為他們帶來了千億美元的營收。
這一點從OpenAI剛發(fā)布的AI瀏覽器ChatGPT Atlas,以及剛剛把PayPal錢包放入ChatGPT中就可以明顯的看出來。
如果我們能更深入的分析,還可以想的更大些——畢竟,AI號稱能夠廣泛的提升生產力。
如果:
OpenAI能夠為所有遠程工作提升平均10%的生產力。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捕獲由此產生的價值的10%。
假設所有這些工作占全球GDP(約110萬億美元)的20%。
可以得出,這種提升帶來的總收入潛力大約為2200億美元。
![]()
無論最終OpenAI能否達成其所預計的營收目標,其營收的增長速度都將是歷史性的。
國產應用突破
雖說10月上半月的主角非OpenAI莫屬,但國產應用這邊也給我們帶來了相當大的驚喜。
10月5號,LMArena發(fā)布的榜單上,騰訊最新發(fā)布的「混元圖像3.0」在文生圖任務中一舉奪魁,榮登榜首。
超越了此前爆火出圈兒的谷歌nano banana模型。
![]()
視頻方面,雖有Sora 2爆火在前,但作為全球首個「參考生」功能的提出者,Vidu也不遑多讓,迎來Q2版本的重大更新。
根據新智元內部測試結果顯示,Vidu Q2的性能完全不輸Sora 2。
比如,下面這個風格化視頻中,Sora 2(上圖)生成的視頻跳到一半就停了,Vidu Q2(下圖)則完整許多。


智能體方面,則不得不提昆侖萬維的天工超級智能體(Skywork Super Agents,簡稱Skywork.AI)。
其Deep Research的內容質量,再加上通用Agent的多模態(tài)輸出,效果十分炸裂。
簡直就是AI版的office。
![]()
結語:算力為王
十月的AI舞臺,看似是神仙打架——
這邊,OpenAI的Sora 2驚艷出圈,登頂封神;那邊,騰訊「混元圖像3.0」就榮登LMArena榜首,Vidu Q2也正面硬剛,毫不示弱 。
但熱鬧只是表象。如果說AI競爭的上半場是「模型內卷」,那么下半場的哨聲早已吹響——主角只有一個:算力。
行業(yè)正在從「能否實現」轉向「能否高效、經濟、穩(wěn)定地運行」,那高昂的「推理成本」,才是所有AI應用落地的真正瓶頸。
OpenAI,只是第一個撞上了這堵「算力之墻」。
當ChatGPT周活突破8億,估值沖向5000億美元,這種瘋狂增長帶來的,是對算力逐漸瘋狂的渴望。
奧特曼對英偉達、AMD、博通的「掃貨式」合作,已經為這場競賽的終局寫下了注腳:
算法的勝利,只是拿到了一張昂貴的「門票」; 而算力的多寡,才決定了誰能最終坐上「王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