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 | 瓊結縣文旅局普查辦
制圖 | 俠客君
本文源自:西藏自治區旅游資源普查專刊
藏戲,藏語稱“阿吉拉姆”,意為“仙女姐妹”,起源于吐蕃時期的宗教儀式(如苯教巫舞、佛教跳神),15世紀唐東杰布為募集建橋資金,整合民間歌舞、故事,創編最早的藏戲劇目《白馬文巴》,并組建首個藏戲班子,逐漸形成藏戲雛形。
藏戲流派以地域為核心劃分為八大傳統流派,主要依據西藏衛藏地區的兩大主流體系(白面具派、藍面具派)及其分支,結合康巴、安多等藏文化區的特色流派形成。從權威資料來看,藏戲的核心流派以白面具派三大流派和藍面具派四大流派為基礎,結合新興分支和跨區域劇種,共同構成了多元的藝術格局。部分文獻將白面具派三大、藍面具派四大,加上昌都藏戲、德格藏戲,合稱 “八大流派”。各流派在面具、唱腔、劇目選擇上差異顯著。
![]()
湘巴派藏戲
圖源:南木林縣文旅局普查辦
![]()
香堆藏戲
圖源:察雅縣文旅局普查辦
01
白面具派藏戲
藏戲的白面具派是藏族戲劇中歷史最悠久的流派,名稱源于早期以白山羊皮制作的面具,藏語稱“拔嘎布”,意為“白面具仙女戲”,主要流傳于西藏山南、拉薩等地,是藍面具派等其他藏戲流派的母體。
面具與服飾白面具以整塊白山羊皮制成,無過多裝飾,僅在眼部和嘴部開孔,保留原始質樸風格。演員服裝早期以土布為主,顏色素凈,后逐漸吸收吐蕃時期服飾元素,如大襟長袍、束腰等,但仍區別于藍面具派的華麗刺繡。例如,扎西雪巴流派的面具已演變為黃面具,邊緣裝飾彩色條紋,體現從白面具向藍面具過渡的特征。
![]()
白面具派藏戲
圖源:瓊結縣文旅局普查辦
表演形式白面具派以歌舞為核心,動作歡快熱烈,適合慶典場合。開場由“溫巴”(獵人)清掃場地,模擬動物動作;隨后“甲魯”(領班)持拐杖祈神驅邪;最后“拉姆”(仙女)以七人舞贊頌山水與佛法。舞蹈動作高度程式化,如慢步“臺叉布”象征優雅,快步“赤叉布” 表現敏捷,通過手勢和步態可直接辨別角色善惡。
唱腔與音樂唱腔保留古藏戲“朗達”體系,共有長調、中調等六種原始曲調,每首唱段以模擬動物叫聲為引子(如鴻雁啼鳴、黃牛吼叫),體現藏族“歌音七品”理論。伴奏僅用鼓鈸,節奏簡單,與藍面具派的復雜鼓點形成對比。
![]()
白面具派藏戲
圖源:瓊結縣文旅局普查辦
代表劇目有《諾桑法王》《卓娃桑姆》等。經典劇目以《諾桑王子》為主,講述王子與仙女云卓拉姆的愛情故事,融合佛教本生故事與民間傳說,反映善惡斗爭與民族團結。早期白面具派僅表演片段,后經扎西雪巴等流派擴展為全本。
17世紀,五世達賴喇嘛大力扶持白面具派,將其從宗教儀式中分離為獨立藝術形式,并規定瓊結賓頓巴、乃東扎西雪巴等六大戲班為雪頓節固定演出團體。民主改革前,演員全為男性,女性角色由男性反串,演出場所限于羅布林卡等宮廷禁地。此時的白面具派已形成“頓”(開場儀式)“雄”(正戲)“扎西”(祝福收尾)的完整結構,并衍生出賓頓巴(古樸原始)、扎西雪巴(黃面具分支)、尼木巴(向藍面具過渡)三大分支。
![]()
白面具派藏戲
圖源:乃東區文旅局普查辦
賓頓巴是最古老流派,保留桑耶寺壁畫中的原始表演形態,開場角色“阿若娃”戴白胡子面具,動作古樸;扎西雪巴是藝術最成熟的白面具派,唱腔融入“諧欽”民歌,面具改為黃面具,允許表演《諾桑王子》全本;尼木巴介于白藍面具派之間,雪頓節演白面具戲,平時兼演藍面具劇目,形成獨特過渡風格。
2006年白面具派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2009年隨藏戲整體入選人類非遺。瓊結賓頓巴藏戲隊作為“藏戲鼻祖”,在政府支持下新建傳習所,培養年輕演員,并參與國內外文化交流。西藏自治區自2015年起開設免費藏戲培訓班,已培養超200名學員。
![]()
白面具派藏戲
圖源:乃東區文旅局普查辦
白面具派不僅是藏族戲劇的源頭,更承載著苯教信仰、佛教哲學與民間智慧。其面具藝術與舞蹈程式深刻影響了藏族文化符號的形成。
02
藍面具派藏戲
藏戲的藍面具派,藏語稱“拔溫布”,是藏戲藝術中影響最深遠的流派,以藍色面具為顯著標志,藝術體系成熟,劇目豐富,被譽為“藏戲皇冠上的明珠”。
其歷史可追溯至14世紀中葉,高僧湯東杰布在日喀則昂仁縣創建迥巴藏戲班,藍面具派由此在白面具派基礎上革新而成。他將白山羊皮面具改為藍布料裱糊硬紙板的面具,并融入當地民間歌舞與說唱藝術,編演佛經故事《智美更登》,標志著藍面具派的誕生。
17世紀后,隨著五世達賴的扶持,藍面具派逐漸成為雪頓節的核心表演形式,并形成迥巴、江嘎爾、覺木隆、湘巴四大流派,覆蓋衛藏地區。2009 年,藍面具派隨藏戲整體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江噶爾藏戲
圖源:仁布縣文旅局普布辦
藍面具以硬質紙板為基底,表面裱糊藍花緞,額頭鑲嵌“噴焰末尼”(火焰珠寶),兩耳裝飾吉祥結“巴扎”,下巴及面頰綴山羊毛胡須,整體象征佛教“八吉祥徽”。
面具尺寸較大,五官雕刻成“八瓣妙蓮”造型,眼、眉、唇部位以金線勾勒,既保留宗教神圣感,又體現民間工藝的精湛。演員服飾以藏式錦緞長袍為主,男性角色如“甲魯”(領班)穿黃色氆氌長袍,配彩緞腰帶;女性角色“拉姆”(仙女)著五彩霞帔,綴珍珠瑪瑙,與白面具派的素凈形成鮮明對比。
![]()
藏戲藍面具
圖源:乃東區文旅局普查辦
藍面具派表演分為“頓”(開場祭神)、“雄”(正戲)、“扎西”(祝福收尾)三部分。開場時,“溫巴”(獵人)手持彩箭跳“波多夏”(雜技),模擬湯東杰布建橋時的驚險場景,部分流派如迥巴派至今保留這一傳統。正戲中,演員通過“多朗”(慢板)、“切冷”(快板)等20余種舞蹈程式塑造角色:國王以“臺布”(慢步)彰顯威嚴,武士用 “赤叉布”(騰躍)表現勇猛,仙女則以“云步”展現輕盈。與白面具派相比,藍面具派更注重戲劇沖突的營造,如《朗薩雯蚌》中農奴女被領主迫害的情節,通過“覺魯”(悲調)唱腔與捶胸頓足的動作引發強烈情感共鳴。
![]()
江噶爾藏戲
圖源:仁布縣文旅普布辦
藍面具派唱腔“朗達”以高亢婉轉著稱,運用“仲古”(嗓音轉換技巧)實現真假聲交替,通過連續的波音和顫音模擬云端鳥鳴。唱腔結構復雜,一首“甲魯達仁朗達”僅兩句唱詞,卻包含10個段落,旋律跌宕起伏。伴奏樂器在鼓鈸基礎上增加藏式嗩吶“嘉令”,形成“鼓鈸領奏、嗩吶呼應”的獨特音效。不同流派的音樂風格差異顯著:江嘎爾派用后藏方言演唱,鼓點穩健如馬嘶;覺木隆派融入拉薩“囊瑪”民歌,節奏明快似溪流。
藍面具派以八大傳統劇目為核心,涵蓋歷史、宗教、倫理等主題:《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智美更登》《朗薩雯蚌》《白瑪文巴》《頓月頓珠》《卓娃桑姆》《赤美袞登》,這些劇目傳承至今,也被白面具派等其他流派廣泛演繹,被譽為“藏文化的百科全書”。
![]()
覺木隆藏戲
圖源:堆龍德慶文旅普布辦
藍面藏戲的四大流派是地域文化的活態呈現:迥巴派是最古老流派,以日喀則昂仁縣為中心,保留“波多夏”雜技和“堆”地方言唱腔,代表劇目《熱窮赴衛》展現噶舉派高僧修行歷程;
江嘎爾派是日喀則仁布縣江嘎爾山溝的世襲戲班,演員均為男性,表演莊重肅穆,《諾桑法王》的“連珠韻白”長達數百句,考驗演員記憶與口才;覺木隆派是拉薩最具影響力的流派,吸收白面具派“嘿字腔”與民間歌舞,唱腔華麗多變,《白瑪文巴》中融入“西榮仲孜”(野牦牛舞),增強視覺沖擊力;湘巴派則是日喀則南木林縣新興流派,融合江嘎爾與覺木隆之長,鼓鈸節奏密集如急雨,《赤美袞登》通過“諧瑪囊達”(民歌體唱腔)傳遞世俗歡樂。
![]()
覺木隆藏戲
圖源:堆龍德慶文旅局普布辦
2006年以來,西藏自治區建立“一隊一檔”數據庫,修復300余件藍面具派服飾道具,并在南木林縣設立孜東文化生態保護區,投入215萬元支持藏戲協會開展傳習活動。覺木隆藏戲團等專業團體通過“藏戲進校園”培養青少年傳承人,堆龍德慶區青少年活動中心開設的興趣班已涌現出14名小學員,其中兩名獲“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稱號。
藍面具派不僅是藏族戲劇藝術的集大成者,更承載著多元文化基因:其面具藝術影響了唐卡、壁畫中神祇形象的塑造;“仲古”演唱技巧被納入中央音樂學院民族聲樂教材;《文成公主》等劇目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名片,2024 年覺木隆藏戲團赴歐洲巡演,被《泰晤士報》評價為“東方歌劇的奇跡”。
03
昌都藏戲
昌都藏戲,藏語稱“昌教曲卓”,是西藏東部康巴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戲劇形式,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以康巴文化為根基,融合多元藝術元素,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昌都藏戲起源于昌都強巴林寺的宗教活動。19世紀末,七世帕巴拉活佛倡導僧人模仿衛藏藍面具藏戲演出,但因戰亂中斷。1919年,十世帕巴拉活佛從拉薩學經歸來,組織阿卻扎倉喇嘛重建戲班,首次將昌都鍋莊、巴塘弦子、熱巴舞等本土藝術融入藏戲,并借鑒川劇的武打動作和器樂編制,開創了“康巴化”的藏戲新形態。20世紀20年代,昌都藏戲在吸收衛藏藏戲程式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獨立的表演體系。
![]()
香堆藏戲
圖源:察雅縣文旅局普布辦
香堆藏戲(藏語稱“香堆阿吉拉姆”)是西藏昌都地區最具代表性的藏戲流派之一。香堆藏戲起源于察雅縣香堆寺,早期由僧人組成專業戲班,表演風格莊嚴肅穆,側重宗教儀軌與傳統劇目。20世紀50年代后,香堆藏戲逐漸從寺廟走向民間。
香堆藏戲在表演技法上直接承襲藍面具派覺木隆藏戲的傳統。根據權威文獻,香堆寺僧人于20世紀初(1919年后)專程赴拉薩覺木隆劇團學習,將覺木隆的唱腔、舞蹈和劇目體系引入康巴地區。
![]()
香堆藏戲
圖源:察雅縣文旅局普布辦
香堆藏戲并非對覺木隆的簡單復制。它在康巴文化土壤中發展出獨特形態:語言使用康巴次方言,念白融入察雅地區的民間諺語和即興說唱,具有鮮明地域特色;音樂在覺木隆唱腔基礎上,吸收昌都鍋莊、弦子等民間音樂元素,形成高亢明亮的“康巴調”;表演則保留覺木隆細膩情感表達的同時,加入康巴舞蹈的“順邊美”和“顫膝動律”,剛柔并濟。
香堆藏戲是康巴文化與覺木隆傳統的融合。香堆藏戲保留了覺木隆派“溫巴頓”(開場戲)的基本結構,但融入苯教祭祀儀式元素。劇目與主題以覺木隆經典劇目為主,但通過康巴視角重新詮釋。此外,香堆藏戲還自創《羅登西繞傳》等劇目,講述康巴地區的活佛轉世故事,成為康巴歷史記憶的載體。
![]()
香堆藏戲
圖源:察雅縣文旅局普布辦
其面具與服飾雖屬藍面具派,但香堆藏戲的面具制作更注重康巴審美。昌都藏戲的溫巴面具在藍底花紋基礎上,增加紅、黃等康巴傳統色彩,額飾融入“日月”符號,象征天地和諧;國王面具突出“火焰紋”,王后面具綴以珊瑚、綠松石,體現康巴服飾的奢華風格。
香堆藏戲的流派歸屬體現了藏戲藝術的多元一體特征:它既是藍面具派覺木隆藏戲在康巴地區的延伸,又是康巴文化自主創新的結晶。這種“根在衛藏,花開康巴”的發展路徑,使香堆藏戲成為理解藏戲跨區域傳播與文化融合的典型案例。
![]()
出品
俠客地理
本文創作團隊
撰文 | 鄒蓉
編輯 | 俠客君
圖源 | 乃東區文旅局普查辦
封面設計 | 俠客君
審稿 | 李忠東
部分圖源| 愛給網 豆包AI
![]()
關注公眾號,收看更多有趣內容

本文由俠客地理公眾號原創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